俗話說“恐則傷腎”,隻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腎氣不傷。腎氣健旺,五髒六腑得以溫煦,功能活動正常,身體才能健康。
3.愛護脾胃
養腎一定要重視對脾胃的調養,隻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繼,腎精得充,精化腎氣,自然健康長壽。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法則。陽者腎氣也,陰者腎精也。所以在春季,應該是“夜臥早起,廣庭於步”,以暢養陽氣;在夏季應該是“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以溫養陽氣;在秋季,應該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收斂陰氣;在冬季,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正光”,以護養陰氣。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氣盛,腎氣旺,能夠達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百病生於氣
一般人都知道“百病生於氣”這句話,勸人的時候也經常說“別生氣了,氣出病來不劃算”之類的話,但是為什麼生氣就會生病呢,知道真正原因的人卻很少。
關於這個道理,《黃帝內經·素聞》中講到:“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下麵我們就將這段話具體地論述一下。
怒則氣上。人發怒的時候,氣是往上走的,“怒發衝冠”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怒氣上衝,腦血管就會破裂,中醫有個應對的方法叫“十宣放血”,就是用針把十個手指尖挑破放血,這樣能減輕頭部的壓力。此外,怒氣上衝而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血現象。如果氣全跑到上邊,那麼下邊的氣就虛了,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大便不成形、吃什麼拉什麼。
喜則氣緩。人如果過度歡喜,就會出現心神渙散的症狀,氣就會散掉,老年人逢年過節時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老年人一般很難見到兒女,節假日時突然見到了就容易“喜則氣緩”,氣往外散,再加上過節吃點好東西脾胃之氣不足,心髒病就很容易發作。
悲則氣消。中醫認為,一哭就神魂散亂,氣就會短,越哭氣越短。
恐則氣下。生活中,我們常說有人嚇得尿褲子了,就是“恐則氣下”的一種典型表現。人受到驚嚇或過於恐懼時,氣就會往下走,人體一下子固攝不住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現象。
驚則氣亂。人突然受到驚嚇時心會無所依,神無所附,慮無所定,驚慌失措,氣機紊亂。在中醫看來,人容易受驚嚇是胃病的一個表象。現在所說的很多精神症狀都表現在胃、腎兩經上,比如很多精神病人喜歡跑到高處大聲喊叫,很多人喜歡去K歌,也都是因為他們的脾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思則氣結。思慮過度的話,人體之氣就會凝滯不通,影響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說,生氣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人生過氣後都會有身體不適的症狀,如果經常生氣,就會對健康有很大損害。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學會不生氣,遇事看開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不爭不搶,這樣才能護養自己的身體。
是藥三分毒
我們經常說“是藥三分毒”,但我們在生病時又需要藥物。那麼,“是藥三分毒”這句話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其實這裏的“毒”是指毒副作用。比如,一般去火的藥物,都有瀉下的作用,但服用適量是不會有毒的。另外,一些藥物在治愈某一種病的同時會引發另一種病,最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的一則報道:日本發明了一種能治療肺癌的藥物,效果不錯,但當肺癌得到治療的同時,又導致很多人患上了間質性肺炎,造成80多人死亡。這就是藥物的毒副作用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也有觀點認為,藥物的毒副作用隻是針對西藥而言的,而中藥是純天然的,不會有毒副作用,這是錯誤的。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在《類經》中就曾提到“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所偏也”,這裏就把藥物的毒性看做偏性,而這種偏性就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機理所在。所以中藥也是有毒副作用的,如果服用不當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比如:蟾酥、川烏可使心跳過緩、血壓下降,嚴重者還會引起心源性休克;黃藥子、野百合食用過多,可以造成肝髒損害;益母草、苦參可損害腎髒功能等。中醫的《十八反十九畏歌》,就是依據相生相克的理論,講藥品配伍不當也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說,絕對安全的藥物是不存在的,無論服用西藥還是中藥,都要嚴格遵照醫囑和用法用量,否則很可能會遭到藥物毒副作用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