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認為保健品應該沒有副作用,因此非常青睞一些複合維生素。當然,維生素A可以保護眼睛,對泌尿係統也有一定作用,還能維護皮膚的健康;維生素B1能避免毒素在各種器官中沉積,防止對神經和心髒的破壞;維生素C能保護牙齒、骨骼、皮膚的健康,並能促進鐵的吸收……但是,如果過量服用維生素A一個月,可能導致腎髒排泄困難而中毒;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1,會出現頭昏眼花、心律失常,甚至浮腫等症狀;過量服用維生素C,能導致腎炎、尿路草酸鹽結石等,長期大量服用還可引起壞血病;服用維生素E過量,會引起生殖功能障礙,還可以使胃腸道不適、疲乏無力等。
所以說,“是藥三分毒”,藥物的主要功效與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在治療疾病選取藥物時,一定要按醫囑,不能隨便服用,盡量服用副作用少的藥物,這樣才有利於身體的盡快康複。
“民以食為天”,民間關於飲食養生的諺語
藥補不如食補
大家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那麼藥和食物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前麵我們已經談到“是藥三分毒”,藥物是有偏性的,不能亂吃藥,長期吃就會在你的身體裏形成毒素,也可以說藥是用來賑災的,隻有當人生病以後,才可以通過藥物來解決人體陰陽偏盛或偏虛偏盛的問題。
而食物恰恰相反,通過食物強健自身能夠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黃帝內經》中講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就是藏元氣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藥書裏,沒有一味藥能入奇經八脈。也就是說,沒有一味藥可以補元氣,隻有食物能補益元氣,天天吃東西才可以補益我們的身體。
食補既方便又實惠,人們樂於接受,一般沒有副作用,而且有藥物起不到的作用,比如一個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的氣虛體質者,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隻要適量食用羊肉、牛肉、蛋類、花生、核桃之類具有補氣效果的食物就能改善體質。如果不分輕重就盲目服用人參、冬蟲夏草等助熱生火的大補藥物,反而會引發體內其他功能的失調。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食補來改善體質,必須根據體質情況適當進補,如年老腎虛可多吃些補腎抗老的食品,如核桃、栗子、豬腎、甲魚、狗肉等;防止神經衰弱,推遲大腦老化,可多吃些補腦利眠之食品,如豬腦、百合、大棗等;高血壓、冠心病應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帶等;防止視力退化應多吃蔬菜(尤其是胡蘿卜)、豬肝、甜瓜等。通過食補能使髒腑功能旺盛,氣血充實,使機體適應自然界的應變能力增強,抵禦和防止病邪侵襲,即中醫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民以食為天,食物要天天吃,藥物隻是用來救急的,要想身體好,還是要靠日常的食物滋補,把身體養好,這才是養生的根本之道。
人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水
民間諺語說,“人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水”,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也說:“水為命脈也。”這都是在強調水的重要性,人體中水的含量占總重量的70%左右,水是人體生理代謝不可或缺的唯一介質載體。
水貫穿於人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以及廢物排泄等每一個生命過程。同時,水能保持人體一定量的血容量,如果大量失水,飲水量小,就可以使血液減少、濃度變稠。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心腦血管疾病。
水還是關節肌肉和體腔的潤滑劑。人如果平時飲水量不足,則會導致消化吸收、血液循環、關節活動、體溫調節、器官健康等會受到影響。所以,水能對人體各器官和組織起到一定的緩衝和保護作用。
更重要的是:水是醫療三大法寶之一。生病的時候,病人為了排出體內的病源代謝物和多餘的廢物,就需要大量飲水以便產生尿液、汗液,將病源排出體外,同時,促進藥物的代謝、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水如此重要,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水,但是喝水也要有講究,對健康才會有好處。
每天起床後,先空腹喝一杯水,過十幾分鍾後再吃早飯,這是第一杯水。
在早上九、十點的時候再喝一杯水,在午飯前半小時再喝一杯水,有助於潤腸。這是早上三杯水的喝法。
下午時間較長,可以在一點到兩點喝一杯水,三點到四點喝一杯水,然後在飯前半小時再喝一杯水,這樣是六杯水。
晚上在七點到八點之間喝一杯水,然後在睡前半小時再喝一杯水,這樣一天八杯水就喝完了。有的人在睡前喝水,第二天眼睛有浮腫現象,這樣的人可以減去睡前的這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