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要注意的是真正有效的飲水方法:一口氣將一整杯水(約200~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隨便喝兩口便算,這樣才可令身體真正吸收、利用。
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
人們常說“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猶如一條通道,是食物的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若飯前不喝湯,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時才喝水,反而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這飯前要喝的是什麼樣的湯呢?劉純太醫強調,要喝肉湯。這裏的肉湯可以是雞湯、牛筋湯、豬蹄湯、魚湯、肉皮湯、羊蹄湯、牛肉湯、排骨湯等。不同的湯可以起到不同的抗病防疾效果。
雞湯抗感冒:雞湯,特別是母雞湯中的特殊養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病毒,緩解咳嗽、咽幹、喉痛等症狀。煲製雞湯時,可以放一些海帶、香菇等。
排骨湯抗衰老:排骨湯中的特殊養分以及膠原蛋白可促進微循環,50~59歲是人體微循環由盛到衰的轉折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頭湯可收到藥物難以達到的功效。
魚湯防哮喘:魚湯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療呼吸道炎症,預防哮喘發作,對兒童哮喘病最為有效。
所以,飯前喝湯是日常養生的一個重要細節。但這並不是說喝得越多就越好,要因人而異,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因經過一夜睡眠後,人體水分損失較多。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鍾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總之,進湯以胃部舒適為度,飯前飯後切忌“狂飲”。
最後,我們再講一下應該如何熬製營養而又鮮美的肉湯。
1.熬湯用陳年瓦罐效果最佳
熬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裏麵的原料,而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又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湯就越鮮醇,原料就越酥爛。
2.火候要適當
熬湯的要訣是:旺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才能把原料內的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使熬出的湯更加鮮醇味美。隻有文火才能使營養物質溶出得更多,而且湯色清澈,味道濃醇。
3.配水要合理
水溫的變化,用量的多少,對湯的營養和風味有著直接的影響。用水量一般是熬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熬湯不宜用熱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裏倒熱水或者開水,肉的表麵突然受到高溫,外層蛋白質就會馬上凝固,使裏層蛋白質不能充分溶解到湯裏。此外,如果熬湯的中途往鍋裏加涼水,蛋白質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湯裏,湯的味道就不夠鮮美,而且湯色也不夠清澈。
4.熬湯時不宜先放鹽
因為鹽具有滲透作用,會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鮮味不足。
5.熬製時間不要過長
長時間加熱能破壞煲類菜肴中的維生素;加熱1~1.5小時,即可獲得比較理想的營養峰值,此時的能耗和營養價值比例較佳。
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是講吃飯時要細嚼慢咽,這是很細節的問題。細嚼慢咽隻是一種單純的口腔動作,但並不隻是關係到口腔的問題,它對於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人們能在吃飯時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也是養生之妙道。
我國曆代醫學家和養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飯時的細嚼慢咽。唐代名醫孫思邈在《每日自詠歌》雲:“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鄭瑄的《昨非庵日纂》雲:“吃飯須細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隻為糟粕填塞腸胃耳。”清代醫學家沈子複在其書《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繁、點心、肴品,皆嚼得極細咽下,飯湯勿作牛飲,亦徐呷徐咽。”這些說的都是進食時應細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可取。
現代社會患口腔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與所吃的食品太精細以及狼吞虎咽不無關係。而細嚼慢咽則對人體的健康有著許多好處。
1.預防口腔疾病。反複咀嚼可讓口腔有足夠的時間分泌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於食物的消化,還有殺菌作用,可預防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