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間諺語中的養生智慧(3)(1 / 3)

當然大蒜也不是絕無壞處的,《本草綱目》雲:大蒜味辛性溫,“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久食傷肝”。《本草經疏》告誡人們:“凡脾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虛之人,切勿沾唇。”《本經逢原》也指出,凡陰虛火旺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及時行病後也應忌食。至於食用大蒜後產生的強烈的蒜臭味,雖也屬大蒜一弊,但不難克服,吃大蒜後隻要嚼些茶葉和橘皮,口臭馬上就可消失。

總之,大蒜對人體健康的利遠遠大於害。春天吃蒜祛風寒,夏季食蒜解暑氣,秋天吃蒜避時疫,冬天食蒜可以暖胃腸,長期堅持食蒜就會增強人體免疫力,減少生病機會,自然就可以少去醫院了。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

我國民間養生是很注重吃豆的,還有人把豆類與豆製品稱為“人類的健康之友”,這是有道理的。現代營養學也證明,每天堅持食用豆類食品,人體就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增強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幾率。

豆子的種類非常多,每種所含的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都各不相同。

日常生活中,隻要每餐都吃些豆類食物,食足兩周,人體便可增加對纖維的吸收,減少體內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降低患病(特別是癌症)的幾率。

一天三棗,終身不老

我國民間一直有“一天三棗,終身不老”的說法,這是對棗的營養價值的肯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弱、食少便溏、氣血虧虛”等疾病。常食大棗可治療身體虛弱、神經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勞傷咳嗽、貧血消瘦,養肝防癌功能尤為突出。

紅棗是一種營養佳品,有“百果之王”之美譽,常入藥。其具體功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健脾益胃

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術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有增加食欲、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養血

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藥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台大免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黃耆、枸杞,能提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

3.養血安神

女性躁鬱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可養血安神、舒肝解鬱。

4.減少老人斑

紅棗中所含的維生素C是一種活性很強的還原性抗氧化物質,參與體內的生理氧氣還原過程,防止黑色素在體內慢性沉澱,可有效地減少老年斑的產生。

5.保肝護肝

紅棗中所含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是保護肝髒的營養劑。它能促進肝髒合成蛋白,增加血清紅蛋白與白蛋白含量,調整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有預防輸血反應、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水平等作用。用紅棗50克、大米90克,熬成稠粥食之,對肝炎患者養脾護肝大有裨益。用紅棗、花生、冰糖各30至50克,先煮花生,再加紅棗與冰糖煮湯,每晚臨睡前服用,30天為一療程,對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療效。

需要提醒的是,大棗雖然營養豐富,但在食用時還應注意一些問題:

1.忌食用腐爛變質棗

大棗腐爛後,會使微生物繁殖,棗中的果酸酶繼續分解果膠產生果膠酸和甲醇,甲醇可再分解生成甲醛和甲醇。食用腐爛的棗,輕者可引起頭暈,使眼睛受害,重則危及生命。

2.不宜與維生素同時食用

棗中的維生素可使維生素K分解破壞,使治療作用降低。

3.不宜和黃瓜或蘿卜一起食用

蘿卜含有抗壞血酸酶,黃瓜含有維生素分解酶,兩種成分都可破壞其他食物中的維生素。

4.不應和動物肝髒同時食用

動物的肝髒富含銅、鐵等元素,銅、鐵離子極易使其他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氧化而失去功效。

5.服用退熱藥時禁忌食用

服用退熱藥物同時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複合體,減少初期的吸收速度。大棗為含糖量高的食物,故禁忌食用。

6.服苦味健胃藥及祛風健胃藥時不應食用

苦味及祛風健胃藥是靠藥物的苦味來刺激味覺器官,反射性地提高食物對中樞的興奮性,以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若服用以上藥物時用大棗,則明顯地影響藥物的療效。

7.不適宜人群

齲齒疼痛、下腹部脹滿、大便秘結者不宜食用,忌與蔥、魚同食。

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食鹽是我們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其中的鈉離子能為人體神經細胞傳遞信息,氯離子能在人體流淚流汗時起抗菌作用……鹽曆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