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中大腦思路靈活,思維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都較平時提高。這是因為步行時血液和氧分輸送到大腦各處,在β-內啡肽的作用下大腦保持清醒,這時正是大腦發揮作用的最佳狀態,判斷事物和理清思路的能力和速度都是大腦不清楚時的數十倍。
7.走路能讓你解憂排壓、精神百倍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緩解壓力和解除憂慮。
走路不僅是人體的基本活動形式,還是一種鍛煉身體、延年益壽的最佳途徑。俗話說“走為百練之祖”,步行的優點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進行,而且動作緩慢、柔和,不易受傷,因此,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肥胖和患有慢性病的人。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民間健康養生的諺語。上麵我們已經曆數了步行的好處,這裏就講一下“飯後百步走”的可行性。
有觀點認為,“飯後百步走”不是非常科學,因為有些人感覺到自己“吃飽”的時候,其實是胃感覺到了脹滿,而營養並沒有被身體吸收,身體仍處於“饑餓”的狀態,如果在這個時候起身散步,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係統,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因此,“飯後百步走”比較適合平時活動較少,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或者是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但應注意在飯後20分鍾再開始百步走。
而那些體質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就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可以選擇在飯後平臥10分鍾。因為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最忌飯後運動。
另外,冬季氣溫低,室內外溫差較大,進餐的時候容易吃得紅光滿麵、大汗淋漓,這時如果匆忙離開餐廳,在瑟瑟冷風的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就會驟然收縮,容易引起風寒頭痛,並加重心髒的供血負擔。因此,冬季飯後應適當靜坐,閉目養神30分鍾後再起身活動比較合適。
要得腿不廢,走路往後退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要我們適當進行“退步走”的鍛煉,人們通常的習慣是向前走,但這使肌肉分為經常活動和不經常活動兩個部分,影響了整體的平衡。其實早在古籍《山海經》中就有了關於退步走的記載,道家人士也常以此法健身。
退步走與向前走使用的肌群不同,可以給不常活動的肌肉以刺激。退步走可增強反向的活動力量,調節兩腳長期向前行走的不平衡狀態。倒行或倒跑可改變人體習慣性運動方向,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機體內乳酸等造成疲勞的物質的代謝,有利於消除疲勞。退步走可調節兩腳運動平衡,達到健身目的。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退步走可以鍛煉腰脊肌、股四頭肌和踝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從而調整脊柱、肢體的運動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長期堅持退步走對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縮、關節炎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由於退步走屬於不自然的活動方式,可以鍛煉小腦對方向的判斷和對人體的協調功能。對於青少年來說,退步走時為了保持平衡,背部脊椎必須伸展,因此,退步走還有預防駝背的功效。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來練習退步走運動,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性,並能有效地增強膝蓋的承受力,是有效健身、提高身體抗病力的運動。在進行退步走運動時,姿勢一定要正確,否則會造成不良後果。具體而言,退步走的姿勢要求是:挺直脊背,腰中放鬆,腳跟要和頭成直線,膝蓋不要彎曲,雙手輕握,用4個手指包住大拇指,手臂向前後自由擺動,也可將雙手反握,輕輕叩擊腰部,步子大小依個人習慣而定,但不要太大,放鬆自然,意識集中,目視前方,緩慢進行。
此外,在退步走時還要注意以下三點:
1.進行退步走要注意安全,不要跌倒。
2.鍛煉時不要一直向後扭著頭,否則,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頸椎也吃不消。
3.可以前後走交替進行。
常打太極拳,益壽又延年
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它適合任何年齡、性別、體型的人練習。經常練習太極拳,對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集練氣、蓄勁、健身、養生、防身、修身於一體,是一種適合經常鍛煉的養生功法。
太極拳對人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是綜合而全麵的,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對於防病抗衰、益壽延年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著名中醫吉良晨就說:“太極拳是個寶。養生保健,我向人們首推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