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到養生在於:“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這可以看做是“養性”的中心思想。
但是要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卻不是非常容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人的情感活動與身體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醫生在就診的病人中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症、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有時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嚴重後果。
另外,良好的情緒是人體一種有助於健康的力量,而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現代醫學證實,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
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應從下列幾方麵做起:
1.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點
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2.培養寬宏大度的品格
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負麵情緒對身體健康都非常有害。
3.廣交朋友,樂於交談
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親朋、同事傾訴苦衷,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你會變得豁達、輕鬆。
4.培養廣泛興趣
琴棋書畫、養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者在情緒不佳或緊張的工作之後,觀賞一場相聲,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這都有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消除心理上的苦悶。尤其是老年人,更應有各種愛好,調劑、點綴晚年生活。
心寬體胖
俗話說“心寬體胖”,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心胸很寬廣,想得開就容易發胖,其實,這裏的“胖”,不是指身體上的肥胖,而是指身體強壯。也就是說心胸寬廣,凡事想得開看得開的人身體就會比較好,不容易生病,相反,那些凡事都要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人往往經不起挫折和失敗,這樣的人也比較容易患病,特別是情誌方麵的疾病。
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台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就提出了“常思一二”,忽略那些不如意的事,多想想那一二如意之事。一句簡單的話,多少深刻的人生智慧就蘊涵其中了。
“此事古難全”,世人總是有太多的不如意,求財求名求利,求香車求美人,求健康的體魄,還要求無盡的享樂,可上天總是公平的,給予你一件東西的同時會拿走你的另外一件,所以,求全之心不免失望,而失望就會帶來煩惱。煩惱一生,清靜之心就遠去了。若長期憂慮焦愁,身體又怎會健康?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也是一切煩憂的根源。當你有了房子、車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感覺還好,但是當你駕車行駛在街上,看到一輛豪華名車呼嘯而過,你又覺得自己的車簡直太差了,還有那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怎麼顯得那麼擁擠?所以新的煩惱又來了。其實這個時候,你不妨看看周圍,還有那麼多每天擠公車、依然在租房住的人們,比起他們,你是不是已經好很多了?我們不是倡導阿Q精神,隻是你的生活中總有可以令你滿意的事情,雖然並不富足,但是你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妻子賢惠、孩子可愛;雖然沒有驕人的事業,但是同事、領導都很認可你的工作;雖然不能經常出入高檔娛樂場所,但是邀幾位好友花間小酌亦是一種享受……經常想想這生活中的一二之事,你的心情就會豁然開朗。
所以說,要養生要長壽,首先要把心放寬,對人對事寬容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知足常樂,這樣你體內的快樂因子才能打敗致病因子,你才能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簡單來講,所謂“心寬體胖”,就是寬容、豁達、隨性的生活態度,這是情誌養生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