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來源於民間的氣養生經(1)(1 / 3)

春季

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4日,“立”為開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表明嚴冬已經過去,萬物複蘇的春季來臨。立春過後,氣溫開始回升,白天漸長,降水也趨於增多。

在立春時節的養生,要著眼於“生”字,春季是一個萬物複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其實人的身體與大自然是相通的,春季也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養好人體的陽氣,讓它生發起來,使新陳代謝從冬天恢複過來,盡快適應春天的氣候,得以正常運行。

另外,按自然界的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誌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因此,在春季養生方麵就要注意養肝,戒暴怒,忌憂鬱,做到開朗樂觀,心境平和,使肝氣得以生發,達到養肝護肝之目的。

在生活習慣方麵,立春是春季剛剛開始,寒冬已過,但氣溫回升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春捂”非常重要,不要急於脫掉厚重的冬衣,以免疾病侵襲。《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在飲食方麵,應考慮這一節氣陽氣初生的特點,多吃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因為,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可以多選擇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食品。

立春養生中的另一重要方麵就是防病保健,初春時節,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在此時發生。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消滅傳染源;其次是要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還要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總之,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對於已經適應了嚴冬環境的人體來說是從內到外的改變,人體自身要積極應對這種大環境的改變,做好有效防禦措施,健康平穩地度過這一換季期。

雨水

雨水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雨水以後,冰雪開始融化,雨量開始增多,空氣濕潤,氣溫也逐漸回暖。

雨水時節,在養生方麵最需要強調的是“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對於人體健康長壽來說至關重要。為什麼說雨水節氣時要注意調養脾胃呢?這還是要從中醫的五行學說講起。前文我們說到春季要養肝護肝,在五行學說裏麵,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而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穀,運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五髒在病理上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按照五行的生克理論:木克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如果肝木疏泄太過,脾胃就會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脾胃則因之氣滯。所以,春季養生既要注意養護肝木的生發之機,又要注意不要生發太過而傷及脾胃。

調養脾胃最重要的就是要從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春季氣候轉暖,又多風幹燥,應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比較適合春天的食物包括: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在起居方麵,應該順應自然,早睡早起,勞逸結合,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以達到調養脾胃,延年益壽的目的。

驚蟄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6日左右。“蟄”是藏的意思,此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震響,驚蟄的意思就是,春雷響起,蟄伏的動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開始出來活動了。俗話說“春雷一響,驚醒萬物”,就是這個意思,不過萬物不是被春雷驚醒的,而是被溫暖的春天喚醒的。

驚蟄時節,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農耕期,有諺語雲:“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如果聽到雷聲,就預兆這一年風調雨順,會是個好年景。

關於驚蟄時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調養。這裏所謂“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麵。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人體由於受先天和後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視個人體質而定,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