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天以後,在起居方麵應該做到“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進入冬季以後,每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以後才起床,這樣才能保證充足的睡眠。睡覺前,應養成用熱水泡腳的習慣,然後用力揉搓足心,這樣不僅能禦寒保暖,還有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以及防治感冒、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作用。
傳統中醫養生還有“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之說,意思是冬天天氣閉藏,人體的氣血也潛藏起來了,這時候人不可以過分勞作大汗淋漓,發泄陽氣。立冬以後,天氣還不是太冷,在衣著方麵也要注意,不能穿得過少過薄,這樣會容易感冒損耗陽氣,當然也不能穿得過多過厚,否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也易於侵入。
經常曬太陽對人體也有很多益處,特別是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人體內部也不例外,所以在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在飲食方麵,冬季也是進補的最好季節,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冬季食補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搭配和平衡吸收。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例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冬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為食有穀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進補方案,萬不可盲目進補。
小雪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節氣。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是指初冬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降至0℃或以下,開始出現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程度。小雪過後是製作臘肉的最好時節。
關於小雪時節的養生,首先小雪前後,天氣經常是陰冷晦暗的,一些容易受天氣影響的人就會覺得鬱悶煩躁,特別是本身就患有抑鬱症的人還可能會加重病情,所以在這個節氣要著重調養心情,保持開朗豁達,盡量少受天氣的影響。也可以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在晴朗的時候多曬太陽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冬季天氣寒冷,在飲食方麵應適當多吃些熱量較高的食物,提高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攝入量。全麥麵包、稀粥、糕點、蘇打餅幹等均屬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的攝入既有助於禦寒,其中所含的微量礦物質硒還可以振奮精神。要注意增加維生素的供給,多吃蘿卜、胡蘿卜、辣椒、土豆、菠菜等蔬菜;以及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等食品也可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的需要。
總之,小雪以後人們會明顯感覺到天氣的寒冷,禦寒保暖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就是要注意飲食、起居方麵的調養,以確保健康地度過整個冬季。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就是說此時已經到了雪花漫天飛舞的時節,民間有“瑞雪兆豐年”之說,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能否豐收。
關於大雪節氣的養生,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此時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這裏的進補並不是一般狹義理解上的隨便吃些營養價值高的食品,或者用點壯陽的補藥,進補其實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具體來說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健體益壽的目的。
但是進補要有講究,首先要注意適度原則,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如若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唯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這樣不僅無異於補養,甚至會損害健康。所以,即使是補養也要注意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不可失之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