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雪節氣的養生還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麵:
1.保暖。冬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所以,在冬天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否則不僅易損津液,陽氣也不得潛藏。
2.注意腳部保健。冬天腳部應保持清潔幹燥,襪子要勤洗換。另外,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同時要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有時間的話,每天還應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以活動雙腳,強身健體。
3.早睡晚起。冬日陽氣肅殺,應“早臥遲起”,以養陽氣固陰精。
4.調養情緒。天寒地凍,人們的活動相應減少,情緒易低落,改善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以消除煩悶,保養精神。
5.常通風。為抵禦寒冷,我們在冬天通常是門窗緊閉,這就導致室內的空氣渾濁,因此即使是在冬季也應經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保持健康。
6.多喝水。冬天雖然人體排汗量較少,但人體各器官仍需要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特別是在寒冷幹燥之時更應多飲水,一般來說,冬日每天進水量最少應在2000毫升以上。
7.多喝粥。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此外,大雪時節多下雪天,外出時一定要注意防滑、防跌、防撞,特別是步履不穩的老年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門。
冬至
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後,白天的時間逐漸變長,夜晚逐漸變短,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早在漢代曾把冬至作為公定節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國台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他們把這一天看得跟過年一樣重要。冬至之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在養生學上,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過後體內的陽氣開始萌芽,這個時候人們應該順應這一身體機能的變化,做好各方麵的身體調養。
首先要做到靜神少慮、暢達樂觀、講究生活情趣,適當進行鍛煉,防止過度勞累。精神調養不論在任何節氣都是養生的重點,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對於保持身體健康是很有益處的。
其次是節欲保精。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製房事,不可因房事過度,勞倦內傷,損傷腎氣。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髒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髒虛衰,多病早夭。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經提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製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最後是飲食調養。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冬至是進補的好時節,日常飲食應對照上述分類,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為來年打下一個好的身體基礎。
小寒
每年的1月5日前後是小寒節氣。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麵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俗話說“冬練三九”,小寒正處於三九天,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所以此時正是人們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但此時的鍛煉也要講究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