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一些不適合用推拿療法的禁忌證,包括: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皮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用按摩法治療的。
按摩的主要手法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對自己進行按摩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對患者進行按摩療法。我們這裏所介紹的按摩手法是針對被動按摩來說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八種常用手法: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但各種手法常常相互配合進行,並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
1.按法: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做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做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以及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向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摩,所以推摩常配合用,如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法。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做雙手集中推摩法,這是推摩法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
4.拿法: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做拿法。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20次,稍為休息,再連拿20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旋轉活動的揉拿,叫做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如太陽穴等麵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麵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還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揉法具有消淤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麵上捏起來,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
7.顫法:是一種震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短促而均勻,以每秒鍾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鍾達到600次左右為宜。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打法又叫叩擊法。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1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有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姿態,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於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總之,以使患者有舒服感為宜。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後快,慢時一秒鍾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