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唐 第六篇花開堪折直須折——杜秋娘(791年—835年(1 / 1)

成名曲:勸君莫惜金縷衣

杜秋原名杜麗,後世多稱“杜秋娘”,生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其母是南京妓女,與杜姓官員相好至孕,卻被無情拋棄。生下來後,因無處托養,隻好隨母回妓院。

十五歲時,鎮海節度使李錡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學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取樂。杜秋娘不甘埋沒,自寫自譜“金縷衣”,在家宴上演唱: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年過花甲的李錡,聽了這首魂斷人腸的樂府詩,又眼見少女載歌載舞,再度燃起青春熱焰。他摘下花來,收杜秋娘為侍妾。

當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八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平定藩鎮割踞,因而采取強製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權利。而李錡貪汙行賄,抵製削藩新政,專權一方,殺害朝廷大臣,甚而養兵圖叛。憲宗拍案而起。

大兵壓境時,李錡外甥和牙將反戈一擊,將其擒拿獻於君側。數月後,六十七歲的李錡被腰斬於獨柳樹下。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後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姬。隻不過這次是侍奉君王。

杜秋娘趁為憲宗表演的機會,再次賣力地表演“金縷衣”,並換了詞:

秋風瑟瑟拂羅衣,長憶江南水暖時。

花謝花開緣底事?新梅重綻最高枝。

靜悄悄的大殿之上,一隻甜美的金絲雀放開歌喉,纏綿悱惻,餘音繞梁。她以新梅自比,將憲宗比作最高枝,可謂不卑不亢。

這位善歌善舞的女子打動了年輕的憲宗,他不僅免除了她的罪名,還寵幸尤甚,不久便封她為秋妃。

憲宗執政之初,由於鋒芒淩利,對藩鎮采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不滿。後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禦了外侮,還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

太平後,大臣勸憲宗用嚴刑厲法治天下,以防再度動亂,秋妃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憲宗信服,以德政治天下。

秋妃在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占居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複顧。國家昌盛後,宰相曾勸憲宗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憲宗此時不到三十歲,說:“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憶詩’,曆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見,我還求什麼?”

落難時:一腔心事付阿誰

世事難料,憲宗在壯年時突然駕崩。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常侍陳弘誌蓄意謀弑,當時宦官勢力龐大,無人膽敢追究。二十四歲的太子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

此時,進宮十二年,年已三十開外的杜秋娘,在宮中頗有聲望,所以政治風暴並沒有影響到她。後來,她奉命成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姆。

穆宗好色荒淫,藩鎮相繼叛亂,他不聞不問。在位才五年,穆宗又突然駕崩。十五歲的李湛繼位為唐敬宗。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貪玩,從不操心國事。兩年後,敬宗被弑於內室。接著,樞密使王守澄與宦官內外相結,保舉敬宗之弟江王入宮,成為唐文宗。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旁落。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暗中與宰相宋申錫配合,打算除掉宦官勢力,立李湊為帝。無奈宦官耳目眾多,機密敗露,盡管沒留下把柄,李湊、杜秋娘仍被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

833年,杜牧在南京與杜秋娘相遇。他見曾經光彩照長安的杜秋娘容華老去,貧困不堪,深表同情,寫下長詩《杜秋娘詩》,其中有:“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

杜秋娘見了此詩,不由悲從中來,淒然寫下:

紅顏薄命實堪悲,況是秋風瑟瑟時。

深夜孤燈懷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誰?

秋風吹得孤燈搖晃,滿腔心事又能跟誰訴說?

這時的杜秋娘再沒有“花開堪折直須折”的篤定自若,再沒有“新梅重綻最高枝”的超然灑脫。

兩年後,南京軍變,全城遭殃,四十四歲的杜秋娘離家躲避,凍死在玄武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