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屬空前的還不止於此。早在乾隆十年,乾隆為去世的惠賢皇貴妃高佳氏擬定諡號時,富察皇後對乾隆說到過“我朝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符此二字。”乾隆回想起與皇後的夫妻感情以及她對皇太後最孝,對自己最賢,這孝賢給她絕不為過,另外也算是了卻了皇後的一片心願。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諡大行皇後為“孝賢皇後”的諭旨,他在諭旨中,對皇後的一生做了全麵總結和高度評價,講了賜諡“孝賢”的理由
皇後富察氏,德鍾勳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恒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睠惟內佐,久藉讚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諡,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後挽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後一生之淑德。應諡為孝賢皇後。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此篇祭文,敘事精當,文詞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於名家之手。
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諡法”。“諡”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後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諡,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後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諡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會內閣,徑自降旨定大行皇後諡號為“孝賢”,實無先例。
隨後,乾隆親自護送載著富察氏靈柩的龍舟日夜兼程地趕回了北京,乾隆命令皇後的梓宮不能隨便動,要連同龍舟一同運往富察氏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他想把孝賢皇後在德州病逝時所乘的禦舟保存。
但是龍舟太大,城門洞狹窄,沒辦法通過城門,乾隆就命令把城門扒出一個缺口,當時任禮部尚書的海望想出了一個運船進城的好方法,即搭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木架上設有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將禦舟順利運進了城內,從而保住了城樓,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
經過萬般困難,富察氏皇後的靈柩終於到了長春宮中。此舉雖然是乾隆極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舉動,但確實也體現了他對皇後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後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乾隆親臨祭酒。在此之前,乾隆每天到皇後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後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莊以後的暫安禮、周年禮、二周年禮等等,每次乾隆都是親臨致祭。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親禦太和門,遣正使莊親王允祿、副使平郡王福彭親往孝賢皇後靈前行冊諡禮。一直到乾隆十七年冬,東陵勝水峪地宮完工,乾隆親自護送皇後梓宮安置於地宮寶床,至此,孝賢皇後大喪儀才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