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為官時間極長,他十四歲就成為朝廷命官,為官食祿近五十年。
晏殊的出身並不高貴,其父晏固隻是一介小吏。晏殊自小聰明,七歲就能寫文章,被目為神童。更為幸運的是,他十三歲那年,當時的工部侍郎李虛已非常欣賞晏殊的才華,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他為妻。第二年,十四歲的晏殊由工部尚書張知白(他和晏殊的嶽父是正副職關係)舉薦,得以目睹天顏,由宋真宗親自麵試。就此,晏殊得以步入青雲。
晏殊的成功,當然有其嶽父從中相助的因素,但也不能完全說是“潛規則”。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他很平庸,李虛已又怎麼會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舉到皇帝麵前,他又怎麼能脫穎而出,深受皇帝垂青呢?
十四歲的晏殊,麵對皇帝,表現得超乎尋常的沉穩老練,他和眾進士一起參加殿試,麵對由皇帝親自監考的大場麵,麵對這些比他多吃了幾十年飯的大哥哥甚至老爺爺,他絲毫不怯場。《宋史》載:“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賜晏殊“同進士出身”――皇帝特別恩準他和其他進士一樣,擁有同等學待遇。
小小晏殊,其成熟和老到遠遠超過他的年齡,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讓他陪太子(即後來的宋仁宗)讀書。然而,並非走到這一步,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當時在東宮陪太子讀書的並非晏殊一人,還有一個來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太子年幼頑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規勸,而蔡伯俙卻擅長獻媚,事事附和太子。宮裏的門檻很高,太子年幼個矮,邁起來非常費力,蔡伯俙就主動趴在地上,用後背給他墊腳。又有一次,真宗皇帝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辭不允,蔡伯俙卻搶著當槍手替他寫文章。
後來,真宗駕崩,太子繼位,是為宋仁宗。仁宗對晏殊倍加重用,卻打發蔡伯俙去當地方官。蔡伯俙不服,詰問仁宗,仁宗道:“當時朕年幼,不分良莠,現在覺得治國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聽了,羞慚滿麵,無言以對。
看來,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決非偶然,他不諂不侫,忠實可靠,這是他最出色的個人品質,也正好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氛圍。所以無論是宋真宗還是宋仁宗,都很喜歡和信任他。《宋史》載: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重,有時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寫一個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谘詢,晏殊每次回複時,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紙張粘在一起,以示絕無外泄遺漏之虞。這樣的謹慎幹練,皇帝豈有不喜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