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無價寶易有情郎難——魚玄機:從才女到蕩婦(1 / 3)

魚玄機的玄機

唐代總是充滿了爭議,而魚玄機無疑就是最具爭議的一個人物。強盛繁華的大唐王朝,詩才輩出,不少女詩人也應運而生。長安女子魚玄機,就是晚唐女詩人中的代表作家,與著名女詩人李冶、薛濤齊名。這位才華橫溢、美貌又多情的才女,一生短暫而悲涼,令人無限感慨。“一個會寫詩的賣笑的道姑,最後卷入一件普通刑事案件。”曆史最終對她竟然用了這樣一句評價,讓人唏噓不已。隻有在王小波的《尋找無雙》裏,還殘留著她的一縷無依的香魂,還有她那綢緞般閃亮、野草一樣茂盛的長發。

從“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到“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魚玄機走過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韶華易逝本已令人感慨,可對魚玄機來說,那逝去的又何止是好時光?從一個不諳世事的青春美少女作家到放蕩豔麗的鹹宜觀女道士,魚玄機經曆了怎樣的劫難和內心的掙紮?魚玄機的命運玄機如何讓她成為一個為人們記住的從唐朝行走了千年的多才薄命奇女子?

自古,才女總是美女的別名,因此便有了所謂的才貌雙全。但她們登冊入史卻並不是因為美貌和才華。曆史常常會記下的那些傳之萬世的美女,僅僅是因為她們反常的行為和不羈的品格。這樣的美女往往被稱作淫婦。

魚玄機生平不見正史,傳記資料散見於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書。其詩作見於《全唐詩》,現存有五十首之多。

才貌皆過人的魚玄機,一生遭遇變幻莫測,命運之手將她摔碎,然後重新組合,讓她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另外一個人陌生到了連魚玄機可能不敢相信,但是她接受了,準確地說這是她的選擇。魚玄機最突出的一點是她的不屈服,她的不屈服從正麵來說,我們看到了魚玄機身上呈現出的豐富性,魚玄機也由此而上升,進而成為史書中絢麗的一頁。而若從負麵來講,我們會看發魚玄機人生之悲愴,命運之苦痛,而魚玄機也由此而下降,直至喪失人格,甚至墮落。

魚玄機就是一個在生命未知的變數中既飛升又墮落的女人。

她在靈魂的一麵,提筆寫詩,以遣精神之負;而在肉體的一麵,是與男人大縱其情,以解感官之饑渴。這便構成一道奇觀怪景,她的詩越寫越好,在盛世大唐眾多詩人中不讓須眉,稱雄人前,獨樹一幟;而同時又淫蕩到處招搖,讓人跌破了眼鏡。

魚玄機就這樣成了兩極分化的人,她的詩之高與人之低讓她在兩個極端上分裂了,而且是徹底的分裂,伴隨著她人格的分裂,魚玄機無法再使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與目標了,她迷失了。她在寫詩時,一個聖潔的出塵女子,在藝術靈動的美之路上,盡情揮灑著她的才華。等她放下筆,人格便立即傾向了另個極端,讓她由女詩人變成一個淫婦。她可以在床上與男人縱欲,這時的魚玄機完全是另一個人了。而等她從激越的肉體狂歡中平靜下來,再研墨輔紙,依然能寫下清麗的詩句,於是她就又由淫婦變成了女詩人。

如此兩極分化,而又在兩個極端中做出如此出色,達到不可思議的矛盾統一,於是魚玄機引起了千古以來的濃烈興趣,也為人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談資論據。

美少女作家

魚玄機(公元844——871),原名魚幼薇,字慧蘭,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4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城郊,那是一位落拓的士人之家。她的父親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便轉而把滿腔心血都傾注到獨生女兒魚幼薇身上,對她刻意調教。有史書說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己一生未取功名,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小幼薇因此受到了比較係統的教育,自小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五歲便能背誦數百首名詩佳章,到了七歲,魚幼薇寫出了她的處女作。這是小魚兒長期習讀詩作的一次必然反應,而對她父親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肯定,肯定他的苦心沒有白費,女兒終於圓了他願望,開始顯山露水。

十一、二歲時,魚幼薇的詩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被人譽為“詩童”,成了成了備受關注的少女詩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新銳少年作家,而且還是很走紅的美少女作家。皇甫枚所作《三水小牘》,就這樣稱讚她:“色既傾國,思乃入神,喜讀書屬文,尤致意於一吟一詠。”

魚幼薇的才華引起了當時名滿京華的大詩人溫庭筠的關注,那一年,魚幼薇十三歲。而大詩人溫庭筠帶給了她更大的出名,或者說是真正的成名。

那是一個春天,準確地說,是暮春的一個午後,在長安城東南角的一個破舊小院裏,十三歲的少女作家魚幼薇與著名溫大詩人會麵了。

在那個暮春時節,魚玄機還不叫魚玄機,而是叫魚幼薇。

這所破舊的小院在平康裏附近。平康裏位於長安的東南角,是當時娼妓雲集之地,因這時小魚的父親已經謝世,魚家母女隻能住在棚戶區,靠著給附近青樓娼家作些針線和漿洗的活兒來勉強維持生活。

那一帶是當時長安著名的紅燈區,娟妓雲集,她們母女倆雖然可以有不少的活兒可做,掙來的錢能夠解決吃飯問題,但魚幼薇之所以日後變成了一個蕩婦,是與她正在成長期親眼目睹的這種妓和嫖的縱色姿情場景不無關係,她過早地接受了色情信息,這對她一定有很大的影響。日後,她在並無外界引誘的情況下放縱自己,其實都與這一時期耳濡目染的這種淫蕩生活有很大關係。

溫庭筠作為一個成年人,他不可能不為小魚成長環境中彌漫著濃烈的淫蕩氣息而皺眉頭。

不用說,溫庭筠的專程慕名尋訪,一定讓魚幼薇高興極了,溫庭筠那可不得了啊,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居然能親自跑來,降尊紆貴地到破房柴門來拜訪,這是多麼大的榮耀啊!

而在溫庭筠的眼中,魚幼薇的家境讓他很吃驚,實在是太窮了,幾乎可以說是家徒四壁,而出現在這個低矮陰暗的小院落中,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少女作家魚幼薇,雖然還不滿十三歲,但靈秀聰慧,纖眉大眼,肌膚白嫩,極富一派美人風韻。溫庭筠當時的最深感觸應該就是這小姑娘生活的環境與她的天資是多麼的不相稱!

溫庭筠表現出的是中國文人傳統而又典雅的以詩會友的行為,詩在中間充當了媒介,並將他與魚幼薇之間存在的32歲的年齡差距和男女有別的性別差距打破,營造出了一種自然和溫情。

因此談詩或寫詩在這種時刻是必不可少的。溫庭筠委婉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並請小幼薇即興賦詩一首,想試探一下她的才情,看是否名過其實。

小幼薇落落大方,毫不拘促地請大詩人出題。

溫庭筠想起來時路上,正遇柳絮飛舞,拂人麵頰的情景,便對魚幼薇寫下“江邊柳”三個字,讓她以此為題作詩。

魚幼薇以手托腮,略作沉思,一會兒,便在一張花箋上飛快地寫下一首詩,雙手捧給溫庭筠評閱。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

影鋪春水麵,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

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

溫庭筠一看到這娟秀而工整的字跡,頗有顏體的風範,早就在心裏讚歎不已。從詩中可以看出,魚幼薇的想象力不錯,在語言和情感處理方麵都頗顯功底,像“花落釣人頭”中的一個“釣”字,用得便頗為鮮活而有力。或許天才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神蟄居於其心靈的一種反應,神親睞於他,便將神力注入其的心靈,讓他有了靈異的反應,顯得與眾不同。

溫庭筠反複吟讀著詩句,覺得不論是遣詞用語,平仄音韻,還是意境詩情,都屬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這樣的詩瞬間出自一個小姑娘之手,不能不讓這位才華卓絕的大詩人歎服。他對這個美麗又大方的小姑娘大加欣賞,甚至驚為天人。而其中“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一句,頗具讖語的味道,就不由得歎了口氣。“係客舟”,也許意味著她終將難免以色事人。

唐代與魚玄機齊名的另外兩位才女分別是李治和薛濤。李治五六歲時,在庭院裏作詩詠薔薇:“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父親生氣地說:“此必為失行婦也!”後來的事實,竟如其預言!薛濤更有名,她八九歲就知聲律,其父指著井裏梧桐詠詩:“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小薜濤應聲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也讓她父親黯然了許久。這三個女人最終都成了形態不同的妓女。早年的詩果然都成為她們命運終局的讖語。事實上,史上有名的女詩人幾乎隻剩李清照是良家婦女了。

單向師生戀

從此以後,溫庭筠經常出入魚家,為小幼薇指點詩作,完全就是她的老師,但卻不僅不收學費,反而不時地接濟一下,幫襯著魚家度日。他與幼薇的關係,既像師生,又像父女、朋友。因文成友,這是中國文人古典式的生活狀態,文學在這時候成了溝通人的心靈和精神的紐帶,文學和人的心靈都由此得到提高。據史載,魚幼薇在用名魚玄機後,所著的《魚玄機詩》,傳世的約有五十首,其中大部分是在與溫庭筠互答相贈的情況下寫出的。由此可見,他們的交流是非常愉快的,彼此間把對方都當成了精神寄托。

不久,溫庭筠離開長安,遠去湖北襄陽,任刺史徐簡的幕僚。

等溫庭筠走後,魚幼薇才察覺,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年長32歲的溫老師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單向的師生戀。這種戀情的發生是必然的,處於貪寒生活中的她從溫庭筠那裏體味到了溫暖,平時由於一直處於詩歌創作的浪漫氣氛中,她並未多麼明顯地體味到被他嗬護關愛的溫情,現在人各一方,她才發現溫庭筠是自己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師長。

他們因詩而相識相交,自然也就要以詩來傳情了。

秋涼葉落時節,魚幼薇思念遠方人,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遙寄飛卿》:

階砌亂蛩鳴,庭柯煙霧清;

月中鄰樂響,樓上遠日明。

枕簟涼風著,謠琴寄恨生;

稽君懶書禮,底物慰秋情?

飛卿是溫庭筠的字,他才情非凡,麵貌卻奇醜,時人因稱之“溫鍾馗”。也許是年齡相差懸殊,也許是自慚形穢,溫庭筠雖然對魚幼薇十分憐愛,但一直把感情控製在師生或朋友的界限內,不敢再向前跨越半步。

畢竟是男人在婚戀中占據主動地位,這一點決定了溫庭筠和小魚兒之間永遠隻能停留在師生層麵上,可以說,他們之間隻是友情,而不是愛情。愛情是雙向的,單相思不是愛情。

而在當時,情竇初開的魚幼薇,早已把一顆春心暗係在老師身上,溫庭筠離開後,她第一次借詩句遮遮掩掩吐露了她寂寞相思的心聲。

女孩子的初次戀情,多半有苦澀有甜蜜,她當時一定因收不到回信而輾轉反側,甚至徹夜難眠。飛卿是溫庭筠的字,她直接將其入詩名,由此可以看出,她對溫庭筠動情之強。她的生活封閉而又單調,溫庭筠是第一個進入她生活的男人,而且他與詩歌一起給予她強烈感動和震撼,帶給她溫暖與希望與關愛,她為他動心也便在情在理。但溫庭筠卻守於禮,一直沒有回應她的愛,甚至沒有任何反應,這就不由得讓懷春的美少女心生憂傷。

不見雁傳回音,轉眼秋去冬來,梧桐葉落,冬夜蕭索,魚幼薇又寫出《冬夜寄溫飛卿》的詩。

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

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

疏散未聞終隨願,盛衰空見本來心;

幽棲莫定梧桐樹,暮雀啾啾空繞林。

少女的幽怨如泣如訴,溫庭筠又何嚐不愛憐這個絕代佳人兼才女啊?隻是自己已經年近半百(當時45歲),卻又功名前途毫無著落,再加上自己長得奇醜無比,覺得實在配不上魚幼薇,就隻好把愛之火息滅在內心。

倘若溫大詩人報以柔情萬種,魚幼薇也就此成了溫夫人,但他思前想後,仍抱定以前的原則,不敢跨出那一步。

自此以後的無數朝代,無數的文人騷客,因此不斷地責怪他把魚大美女的一生都毀了:老溫糊塗啊,怎麼能把這麼一個楚楚動人的美麗才女給拒絕了呢?

是的,如果老溫接受了小魚的愛,讓她成了溫夫人,那就不會有後來的魚玄機了。但曆史就是曆史,就是這樣的殘酷這樣的無情。可以這樣說,魚玄機的成名,在於溫庭筠;魚玄機的香消玉殞,也在於溫庭筠。幸好老溫比小魚早死了五年(溫公在866年去世),不然的話,老溫知道他的得意女弟子竟死於非命,該又要痛苦一生了。

邂逅李億

唐懿宗鹹通元年,溫庭筠回到了長安。兩年多不見,魚幼薇已經長成了及笄少女,其容貌光豔照人,其身段婷婷玉立。

溫庭筠又出現在了魚幼薇的麵前。但他不是為魚幼薇回來的,其時唐懿宗剛當皇帝,他想找機會在仕途上發展,所以,他這次其實是為自己回來的。

驚喜在魚幼薇心頭倏然掠過,但現實很快便讓她明白,溫庭筠的心思不在自己身上,他是男人,他必須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魚幼薇與溫庭筠仍以師生或朋友的方式相處,詩歌再次成為他們之間最重要的精神交流。

這一年,魚幼薇大約十五、六歲,一個沒有進入社會生活的單純女孩子。這一年,她將邂逅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男人李億。

那些日子,溫庭筠在忙於仕途攻關的間隙,總是抽出一些時間陪陪魚幼薇,與她一起談論詩歌,盡量讓她開心。他之所以這樣,大概是因內心的愧疚,他覺得對不起魚幼薇的愛,他不願意讓自己的拒絕使得她心靈受傷。

溫大詩人總是活得這樣累這樣沉重,凡事瞻前顧後,他的精神肯定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不過如果放在當今社會,他能夠一直把持自己,倒也避免了和魚幼薇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從現實的意義上說,這倒也是好事。

一日無事,師生兩人興致均好,便相偕到長安城南風光秀麗的崇貞觀中遊覽,正碰到一群新科進士爭相在觀壁上題詩留名,他們春風滿麵,意氣風發,令一旁的魚幼薇對他們能用文學換得功名而羨慕不已,但羨慕之餘,她又略有一絲傷感,因為這樣的事對當時的女孩子來說是永遠不可能有的。

他們題完詩後高談闊論著遠去,魚幼薇按捺不住滿懷感慨,便在觀壁上也寫下了一首七絕詩:

雲峰滿月放春睛,曆曆銀鉤指下生;

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這首詩前兩句氣勢雄渾,勢吞山河,正抒發了她滿懷的雄才大誌;後兩句筆鋒一轉,感慨自己生為女兒身,空有滿腹才情,卻無法與須眉男子一爭長短,隻有無奈空羨!

在當時,女子就是有再高的才華,也不可能在文壇有一席之地,更不可能走仕途,至於她的詩之所以能夠流傳於世,而且在《全唐詩》中也存有一卷,皆與她後來變成了一個淫婦有關,也就是說,她的詩之美與人之淫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以及她自身表現出的不可思議的行為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讓人們對她產生了好奇心,想詳細了解她的詩到底好在哪裏,她又為何那麼淫蕩?於是一讀之下,才發現她的詩果然了不得,但她的行為實在是難以讓人啟齒,她肆無忌憚地突破了女人、尤其是出家女人——尼姑的底線,讓人覺得她是一個十足的淫婦。如此扭曲如此糾結、多種價值觀交叉並存的個人形象,自然會將她的詩帶動了起來。何況,她的詩本來本來就不錯,一被關注,自然就會得到肯定。

有很多在不經意間發生的事情,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處境甚至是一生的命運。正是魚幼薇不經意間寫在觀壁上的那首詩,在幾天之後引出了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男人。初到長安的貴公子李億遊覽崇貞觀時,無意中讀到了魚幼薇留下的詩。

他也喜歡文學,聽說崇貞觀是長安的文人們常去的處所,便前去遊覽。很巧,魚幼薇留下的那首詩被他讀到,而且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從此在心中羨仰其才華,想會一會這位美少女作家,領略一下她的風采。李億這次赴京是為了出任因祖蔭而榮獲的左補闕官職。就任後,這位來自江陵的名門之後,開始拜訪京城的親朋故舊。他忙於官場上的繁雜應酬,無暇顧及去打聽魚幼薇的情況。也難怪,他是小官,加之又初來長安,所以便天天喝酒喝得暈頭轉向,陪人說話說得嘴皮子都發麻,可是,他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魚幼薇和她的那首詩。

終於應酬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李億在長安就是拜訪他的文朋詩友。溫庭筠在襄陽刺史幕中,曾與李億有一段文字交往,所以溫庭筠也是李憶的拜訪對象。

在溫庭筠的家中,書桌上一幅字跡娟秀的詩箋令李億怦然心動。這是一首抒情六言詩:

紅桃處處春色,碧柳家家明月;

鄰樓新妝侍夜,閨中含情脈脈。

芙蓉花下魚戲,帶來天邊雀聲;

人世悲歡一夢,如何得作雙成?

詩句雅致清麗,從中可見寫詩的人有著幽婉纏綿的情懷。

好詩啊,李億頓時為之滿心歡喜,不禁問老溫是誰寫的。

老溫看著這位大帥哥,自豪地說:是我的女弟子魚幼薇寫的。

李億一聽說,原來詩作者就是那個在崇貞觀題詩的女詩人魚幼薇時,他不禁越發心動,想認識她的心情越發迫切了:

我讀過她寫的詩,意境深遠,語言妙曼,聽說她還是個美女,可否引見一下?

溫庭筠是肯定會成人之美的。

於是,老溫約好了魚幼薇,李億就在長安最豪華的、相當於現在的五星級的一個酒店裏擺了一桌。

魚幼薇身著最前衛最性感的時裝,相當於現在的低胸紅裙之類,酥胸微露,花枝亂顫風擺楊柳般一降臨,頓時滿室生輝,豔光四射,直把個李億看得是目瞪口呆,魂不歸舍。

而魚幼薇卻朱唇微啟,莞爾嬌笑,說話大方而得體。

席間,二人眉目傳情,相談甚歡。

初會魚水之歡

事後,李億央求溫庭筠撮合此事。溫庭筠一直以來都為自己有負於魚幼薇的戀情而內疚,現在看到李億,他雖然知道李億已有正室,但考慮到此人英俊倜儻,性格溫和,和聰慧靈氣貌美如花的魚幼薇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李憶這一年22歲,但官已經當到了左補闕,可謂少年得誌,前途不可限量。於是溫庭筠就積極成全。

溫庭筠去見魚幼薇,問她:你看李億此人如何?

魚幼薇聽出話中之含意,但含羞微微低了頭,說出兩個字:甚好。

老溫卻故意感慨了一下,說:甚好什麼呀?他人倒是甚好,就是他有老婆這點不好。你能願意給他做二奶(妾)嗎?你願意,我還不樂意呢。這事再說吧。

魚幼薇抬起頭,撲閃著一對大眼睛,她一定是生了一雙美麗的大眼睛,每次讀她的詩,我都能感受到那雙明眸在閃爍,說:溫老師,像我這樣出身寒微低賤的人,能得到李公子青睞,就是做二奶,我也心甘情願。

對於小魚美眉來說,溫庭筠在一點一點退出,李憶在一點一點接近,一場愛情正在火熱地進行中。從此,溫庭筠於她漸漸變得模糊了,他雖然讓魚幼薇產生過朦朦朧朧的愛,但他始終沒有走進她的生活,他和她從來沒有說過半個愛字。相比較在日後變得淫蕩無度的魚幼薇而言,謹言慎行的溫庭筠是無法陪她走遠的,所以,他在小魚的生活中退出是必然的。

接下來的故事不必說,一切水到渠成,溫庭筠見李億對魚幼薇動了心思,好心的他出於對魚幼薇前途的考慮,便為這兩個一見鍾情的年輕人保了媒。

在長安繁花如錦的陽春三月,一乘花轎把盛妝的魚幼薇,迎進了李億為她在林亭置下的一棟別墅中。

李憶是收入頗豐的公務員,給魚幼薇提供一份富足的生活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據史書載,林亭所處位置頗佳,離長安城隻有十餘裏,是一個有山有水鳥語花香的地方,長安的大多富貴人家和官員都居住在這裏,這是一個典型的富人別墅區。

李憶新婚,加之又在這樣的地方度密月,其滋味一定美不可言。魚幼薇這一年16歲,正是一個女孩子的花季,而且身體也完全成熟了,在當年已算是成年人。

大美女魚幼薇,芙蓉如麵,肌膚如雪,身段性感而嫵媚,讓李億垂涎不已。新婚之夜,性愛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擁抱,熱吻,撫摸,這是被情欲之火點燃的肉體必不可少的過程。寬衣解帶,赤裸地或擁或抱在床榻上,進行著所謂的男歡女愛。魚幼薇這個年齡的裸體一定是很美的,渾身上下線條流暢,光豔潤澤,令李憶欲心如熾,加快了進入實質內容的速度。

這是他們倆第一次做愛。

魚幼薇還是處女,第一次體味到了性愛的美妙和神秘。

李憶在這之前已有一房妻室,所以他是很懂得的,他積極引導魚幼薇,很快就與他一起墜入了情欲的甜蜜深淵中。從日後魚幼薇在性方麵的反應來看,她對自己第一次做愛的情景記憶頗深,雖然她日後采用了縱欲的方式,但可以肯定,她還是想讓自己回到與李憶在一起的那種美妙感覺。

由此可見,他們倆的第一次十分美妙十分成功,用古典式的語言說,就是魚幼薇粉背橫拖柳腰頻傳,李憶雲中縱橫迎風送鳥。

兩個人似魚入水,其樂何如也。

新婚燕爾,兩個人在這裏度過了無比舒心愜意的時光。如膠似漆,吟詩作賦,遊山玩水,對魚幼薇來說,這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一段美好時光。

老溫看到他們這樣,也就放心了,還時不時的到他們家裏去做客。

但曆史證明,老溫這個媒做錯了,好心辦了壞事。

河東獅吼淩小魚

魚幼薇在李億家的地位是卑微的,苦難從李億偕妻子歸來開始。

在江陵的李億原配夫人裴氏,一見丈夫去京多時也不來接自己,就三天兩頭寄信催促。李億隻好親自東下接眷。

李億有妻,魚幼薇早已知道,接她來京也是情理中事。魚幼薇通情達理地送別了李億,並牽腸掛肚地寫了一首《江陵愁望寄子安》:

楓葉千枝複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子安是李億的字,那時從長安至江陵,往返一趟大約需兩個月時間,而李億此次又是出仕後首次回家,必然有一番會親宴客,上墳祭祖的活動,又耽擱了幾個月。魚幼薇獨守空房,從紅楓秋月,一直等到春花漸落,才見良人攜妻來到長安。

盡管一路上李億對妻子裴氏賠盡了小心,勸導甚至是哀求她接受偏房魚幼薇,可出身名門的裴氏夫人始終不肯點頭。

一進林亭別墅的大門,裴氏就喝令隨身侍女,把出來迎接的魚幼薇按倒在地,用藤條毒打了一頓。魚幼薇不敢反抗、也不敢怨怒,誰讓她的身份是妾,而人家是正室夫人呢。盼裴氏在出了氣之後,能夠接受她。這就是魚玄機作為一個唐朝社會裏的妾的最大的願望。誰讓人家是正妻,而她其實隻是一個小老婆。

唐朝的律法公開保護明媒正娶的婚姻,因此“正妻”擁有無可替代的特權。男人如何在外尋花問柳,家裏很難約束,你有地位、有身份、有錢,完全可以在製度的護佑下三妻四妾。但這屬於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其實,所謂“妻子”隻有一個,其餘種種,不過是“姬妾婢伎”,到關鍵時刻,那些美麗的配搭,都擺不上桌麵。因此即便開明如唐朝,正妻仍舊是家中的女主宰。舞姬歌伎、小妾寵婢永遠都扳不倒男人身邊的那個黃臉婆。

正妻之下,是姬妾,亦即有名分的小老婆;姬妾以下,是婢女和歌伎,也就是沒有任何權利的女奴隸。男主人可以隨便跟她們發生性關係,女主人可把她們轉送給任何人,也可以在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將其活活打死,當然是無須償命的。

姬妾屬於半拉主子,多少還有點人的權利,那麼,婢女、歌伎則完全屬於奴隸,她們隻能和奴隸通婚,倘若誰敢背著官府,把她們升格為姬妾、甚至正妻,就要追究這家主人的刑事責任。

唐朝法律非常強調正妻的優越性,一旦成為正妻,她的職責叫做:“上以事宗廟,而下繼後世矣”。而對於小老婆,不管她是什麼背景什麼姿色,她們的活兒非常不體麵,叫做“以色事人得幸者也”。聽起來,和花街柳巷的妓女差不多。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後,便必須離開,即便小老婆的出身較為高貴也無濟於事。

《唐律疏議》當中涉及正妻和小老婆“鬥訟”的內容,很顯然地不拿姬妾當回事兒,更不拿奴婢當人。請看規定:“諸奴婢有罪,其主不請官司而殺者,杖一百。無罪而殺者,徒一年。期親及外祖父母殺者,與主同。下條部曲準此。”什麼意思呢?宰殺一名無辜婢女,至多判一年徒刑了事。如果這些婢女有罪,被主人殺了,那麼,隻需要承受“杖一百”的處罰。

根據《唐律疏議》規定,相應的徒刑,還可以出錢贖罪,具體價碼是:“徒刑五:一年。贖銅二十斤。一年半。贖銅三十斤。二年。贖銅四十斤。二年半。贖銅五十斤。三年。贖銅六十斤。”

而小老婆最為危險最為悲慘之處還在於,她們永遠變不成“正妻”,王法條條,全是在欺負弱勢群體。於是,“悍妻”、“妒婦”大批地出現在唐朝的家庭中,那些正妻占著上風,殘忍地迫害那些姬妾們,要麼用筷子紮瞎雙眼,要麼推到井裏、填滿石頭滅跡。男人對此也無可奈何,隻能眼巴巴地看著。

正因為唐朝的妻妾製度如此,所以雖然嬌柔的小魚兒被打得遍體鱗傷,李億看了心痛萬分,卻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沒有魚幼薇的好果子吃,裴氏對她非打即罵。

最後,幹脆逼著李億寫了一紙休書,直接把魚幼薇掃地出門了。

李億實在拗不過裴氏,隻好寫下一紙休書,給了魚幼薇。兩人的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個月,五個月的苦苦相思,至此戛然而止。

四顧茫然,魚幼薇上哪裏去呢?她原以為嫁了個如意郎君,誰料他居然懼於原配,最後一紙休書就把自己掃地出門了。處於那樣的情形之下,若是在現如今,她一定會指著李億的臉大罵:騙子,無情無義的王八蛋!再衝上去扇李憶兩個耳光。但在當時,女人是沒有地位的,沒有地位便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便不能為自己申辯,加之當時男人休妻是一種軟性的法律,隻要丈夫把休書一亮,就隻能乖乖地走人。魚幼薇也許傷心地哭了,但她的淚水換不了任何人的同情,末了,她還得擦幹眼淚,尋求安身立命之處。

其實,李億並非是薄情寡義之人。他這樣做,也是逼不得已。畢竟男人要把功名官祿看得比女人還重些。他正室夫人裴氏可是出身於名門望族,以後的仕途升遷還得仰仗夫人家族的勢力,可不能為了一個女人而把自己的前程給耽誤了。雖然這個女人是當世公認的才女,那也不敢因為她而得罪夫人啊。

李億表麵上與魚幼薇一刀兩斷,暗地裏卻派人在曲江一帶找到一處避靜的道觀——鹹宜觀,出資予以修葺,又捐出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香油錢,然後把魚幼薇悄悄送進觀中。

李億這樣做,一方麵是考慮到魚幼薇的生計問題,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日後便於私底下相見。

去鹹宜觀的路上,李憶站在原地呆呆地望著她,看著她越走越遠,他實在忍不住了,便大聲對她喊道:“暫時隱忍一下,必有重逢之日!”魚幼薇聽後也許沒有回頭,但兩行淚水一定從眼內嘩嘩流了下來。

從此伴青燈聽木魚

鹹宜觀觀主是個年邁的道姑,魚幼薇入道觀後,住持一清師太給她取了道號“玄機”,意為看破人間男女情欲之“玄機”。玄機本是一個道號,從佛學的角度來說合乎情理,但從她個人的命運來說,似乎是一個預示:她的人生從此將充滿了玄機,到最後連她自己也無法把握和扭轉,以至徹底迷失了自己。

從此魚幼薇成了魚玄機,此後,魚幼薇這名字就很少有人提起了。隻有她的老師溫庭筠不改口,還叫她“幼薇”。

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女豈甘孤伴青燈,聽木魚每日敲響,做一世道姑,長夜無眠,魚玄機在雲房中思念著昔日的丈夫李億,淚水和墨寫下了一首《寄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