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宮中諸多嬪妃都以為這宜子神真能使自己一朝誕得龍子,從此富貴永保,便都到花蕊夫人處求取宜子神像,懸掛宮中,虔誠跪拜。不久之後,花蕊夫人的這張宜子神像竟然突破了宮闈的限製,傳到了民間,許多百姓家裏也供奉這所謂的宜子神像以求多子多福,結果竟然流傳至今日。孟昶九泉之下有知,一定會感念花蕊夫人的厚意深情。而此時花蕊夫人雖然是貳夫之人,但她既是情非得已,又能在身為貴妃之後仍念舊情,殊為難得。野史上還收錄了後人對此的評價:
供靈詭說是神靈,一點癡情總不泯。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4、繁花易逝終成迷
關於花蕊夫人的死,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野史上對於花蕊夫人之死,記載比較離奇的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召花蕊夫人入宮侍宴的時候,命花蕊夫人親自為他斟酒,花蕊夫人性格剛烈,斷不受辱,拒不斟酒的理由是:“我乃是楚王侍妾,自古臣不貳君,女不貳夫,陛下何必苦苦羞辱,更何況我喪服未除,孝期未滿,願陛下體諒臣妾,保全臣妾的名聲。”
花蕊夫人言辭懇切,不卑不亢,趙匡胤一方麵為花蕊夫人的堅貞震驚,另一方麵又因為她的冒犯而大為惱火,道:“我大宋入蜀時,隻有區區三萬之眾,蜀國有精兵二十餘萬,以二十萬禦三萬而全軍覆沒,蜀國氣數已盡,實在是天命亡蜀,對於這氣數已盡的皇帝你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花蕊夫人正色道:“行軍打仗本是難以預料的事,雖然說是天命難測,但說到底還是人為,臣妾不獨留戀舊朝,更哀歎國主。”說道痛心處,花蕊夫人開口吟道,“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今蜀亡國實在非我一人能力挽。”言畢,泣涕漣漣,不能自已。
趙匡胤沉吟不語,良久長歎,道:“夫人何至於此?今楚王已逝,夫人當節哀,切莫過於悲傷!”
花蕊夫人厲聲責問趙匡胤孟昶死因,“國主本無大恙,何至於駕鶴西去?我苟活至今,本非留戀塵世,皆因國主之故,今主上已去,國破人凋,我還有何麵目殘存於世?”言畢,一頭撞向殿內石柱,頓時鮮血如注,染紅了一片,趙匡胤大驚,等回過神來欲去阻攔時,花蕊夫人已經氣絕,隻能長歎“真乃是千古奇女子”!趙匡胤雖與花蕊夫人相識甚短,但看她吟詩作詞,舉止風度早生敬慕之情,因而痛惜之餘,趙匡胤下令將花蕊夫人以貴妃之禮厚葬,並專門為花蕊夫人立牌刻碑,以示懷念敬慕之情。
這種說法源自野史,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故事大約是源於後世對花蕊夫人的品節推崇備至,因而將花蕊夫人入住宮內、被趙匡胤封為嬪妃之事隱而不談,反而是將她的貞潔情操過度渲染,讓她在侍宴中,以身殉國,為花蕊夫人本就高潔的節操再塗上濃重一筆,然而,曆史上真正的花蕊夫人確實入住宮中,並極受趙匡胤的寵愛,但這一點並不妨礙花蕊夫人的德行,在當時皇權至高的情況下,花蕊夫人作為亡國之君的嬪妃,一介女流,還能寫出“十四萬人齊卸甲,寧無一人是男兒”的豪邁詩句,實在是殊為難得。
正史上對於花蕊夫人何時死如何死沒有交代,我們現在所能知道的關於花蕊夫人死因記載大多是源於野史,在可信度上十分欠缺。其中流傳最廣,也是最為可信的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射殺花蕊夫人的記載。
據野史記載,花蕊夫人在孟昶去世之後,對趙光義頗有好感,趙匡胤下詔命花蕊夫人入宮之後,花蕊夫人曾到趙光義府上求助,奈何當時的趙光義羽翼未豐,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選擇了三箴其口。這一說法其實漏洞百出,但從後來趙光義霸占南唐後主的小周後一事不難看出,他也是個貪戀美色之人,對花蕊夫人也早已有意。趙光義心胸狹窄,有一次趙匡胤於禦花園中設宴請後宮諸位嬪妃以及諸親王飲射。席間飲酒入到巷處,趙匡胤舉杯勸趙光義飲酒,趙光義便借題發揮,說道:“皇嫂貌美如花,可與牡丹相比,當真是有羞花之貌,所謂雲想衣裳花想容,如果皇嫂能與我摘下園中牡丹,我便滿飲此杯!”
花蕊夫人早已聽出趙光義言外之意,很是反感。但趙匡胤哈哈大笑道:“這有何難,愛妃快去摘取牡丹來!”花蕊夫人無奈,隻好起身去摘牡丹,就在花蕊夫人俯身摘花那一刻,趙光義突然引弓搭箭,一箭將花蕊夫人射死,射罷連忙跪伏在趙匡胤麵前,淚如雨下,哭訴道:“陛下乃是一國之君,社稷萬民皆仰仗陛下盛澤,但是現在陛下您整日沉溺於花鳥美人中間,日日與花蕊夫人廝守,於江山社稷不顧,陛下難道忘了南唐、後蜀是如何亡國的嗎?臣弟實在不忍心天下社稷因這紅顏禍水而遭塗炭,因而,臣弟冒著身死殉國的風險鬥膽射殺了花蕊夫人,願陛下降罪於臣弟,為天下蒼生計,臣弟甘願受罰。”趙光義一席話,說的聲淚俱下,冠冕堂皇,主要意思無外乎是花蕊夫人乃是紅顏禍水,我是為了您的江山著想,不殺花蕊夫人不足以安社稷。趙匡胤的反應出乎我們的預料,據記載,趙匡胤聽罷趙光義的哭訴,不僅沒有惱火,反而親自將趙光義扶起來,好言安慰,並且接下來“飲宴如故”,就是說完全沒有將趙光義射殺花蕊夫人的事放在心上。
可憐花蕊夫人恐怕致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何遭此殺生之禍,這樣一個千古奇女子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葬送於趙光義之手。但是從這個記載上來看,花蕊夫人無疑又十分的幸運,她死在摘花途中,生以花名,死於花下,總歸不枉她的美貌和節操。
還有相關史書上的記載則是趙匡胤與後宮、親王等人於後苑打獵,趙光義假裝瞄準獵物,實則將箭對準花蕊夫人,一箭射死了她,此後的哭訴解釋與前一記載大致相同。總之,這一種說法都是肯定趙光義為江山社稷不顧個人生死安危而清君側的豪邁勇氣,然而從後人從中揣測出一絲端倪,有可能是趙光義早就垂涎於花蕊夫人的美貌,怎奈無緣得到,極端的自私讓他將自己得不到的美好事物親自毀滅。不管怎麼說,花蕊夫人還是死在了趙光義的手下,至於各種情由,隻能靠揣測了。
此外,有關花蕊夫人死於趙光義之手的記載還有一個出處,但這一記載明顯更加荒誕,不過從中能看出花蕊夫人確實與趙氏兄弟之間存在感情糾葛。有一次趙匡胤病重就寢,趙光義深夜來訪,本意是看望皇上的病情,但也許是趙匡胤病重,連喚數聲,趙匡胤都不醒,此時花蕊夫人在側,趙光義本就貪戀花蕊夫人的美貌,見趙匡胤病重不醒,便對花蕊夫人上下其手,意圖不軌,花蕊夫人掙紮之聲驚動了趙匡胤,醒來發現趙光義的不倫之事,大聲斥責他,並在氣頭上聲稱要治其罪。趙光義既擔心又害怕,因而由怕生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出現了“燭影斧聲”這個曆史上有名的懸案,而花蕊夫人也是在這晚與趙匡胤一樣不明不白地死去了。當然這一說法也是漏洞百出。
關於花蕊夫人的死還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下毒說,有一次趙匡胤禦駕北征河東劉繼元,回到東京汴梁,剛進後宮便見到亂作一團,趙匡胤趕忙找人來問,隻聽一名宮女回稟說:“花蕊夫人忽然身得暴疾,已不省人事。”趙匡胤連忙往花蕊夫人宮中去,但見得花蕊夫人的宮內人頭攢動,宮女、太監、嬪妃都是麵色凝重,花蕊夫人臥在床上,但已是麵無血色,宋皇後在花蕊夫人床頭正在調湯送藥,見趙匡胤進來,連忙行禮。趙匡胤問宋皇後:“花蕊夫人何時患病的?因何而起?”宋皇後拜伏在地上道:“臣妾也不甚明白,適才臣妾與花蕊夫人一同於後苑賞菊,她還與臣妾談論詩詞文章,舉手投足沒看出有什麼異樣,誰知一回到宮中,突然喊道肚子疼,臉色也突然大變,還未等喚得太醫來,花蕊夫人便已經暈倒在地,不省人事了。”這一病,花蕊夫人便再也沒有醒來,在昏迷中結束了生命,後人多由此推斷,花蕊夫人的死與宋皇後脫不了幹係,一是由於花蕊夫人在臨死之前與宋皇後接觸最為頻繁,花蕊夫人的湯藥都是由宋皇後親自煎熬,其次是花蕊夫人受趙匡胤寵幸多年,本有立後的希望,因此花蕊夫人與宋皇後之間必定是齷齪不斷。宋皇後有毒殺花蕊夫人的動機,也有下毒的力量,後宮之中權力最大的當屬皇後。
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後世的猜測,到底花蕊夫人是否被宋皇後毒殺,恐怕將成為一個迷,永藏於曆史的長河之中,當然,關於花蕊夫人的死還有最後一種說法,那就是抑鬱而死。相傳花蕊夫人入住後宮之後,因為天生麗質且能歌善舞,長期得到趙匡胤的寵愛,據說趙匡胤日日與花蕊夫人廝守,感情非同一般,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花蕊夫人年老色衰,再加上宮內不斷有貌美的新的嬪妃的出現,花蕊夫人漸漸不再受趙匡胤寵幸,後來趙匡胤如同當初迷戀花蕊夫人一樣,又迷戀上了一名年僅十七的嬪妃宋氏,並且日日臨幸。花蕊夫人本很立後的希望,但由於宋氏的出現,立後之願化為泡影。因而長期落寞寂寥,加之常常憶起後蜀舊事,以至於因思成疾,不久便駕鶴西去。因而按照這種說法,花蕊夫人既非趙光義射殺,也非宋皇後下毒。而是死於疾病。
綜合以上幾種關於花蕊夫人死因的說法,雖然都有合理的一麵,但後世一般還是傾向於趙光義射殺說,這不僅是由於這個說法流傳的更普遍,更是因為這個說法更具有信服力。
縱觀花蕊夫人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作為一個女人,在後蜀,她以貴妃之位得到孟昶的極度寵幸,到東京又以囚徒的身份一躍成為趙匡胤的寵妃,她先後得到當時最有權力的孟昶、趙匡胤這兩個男人的垂青,又使趙光義為她神魂顛倒,可以說,花蕊夫人的一生沒有辜負上天賜給她“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的姿色,從另一方麵來說,花蕊夫人雖然才情極高,但能夠將自己的詩詞傳諸後世,相比較不世才女朱淑真和以朱淑真為代表的眾多淹沒在曆史長河中的女子來說,花蕊夫人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她的“更無一人是男兒”不知道令多少須眉汗顏,並為之心生敬慕。
然而,她又是不幸的,花蕊夫人雖然位處貴妃,但她一生的命運從來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她與孟昶情投意合,但是正在感情似火如膠的時候被趙匡胤擄走,在孟昶屍骨未寒之時被迫入宮成為趙匡胤的嬪妃,即便如此,她最後還是沒能逃脫無常命運,不僅不明身死誰手,死後還要被人冠以“紅顏禍水”的名聲,可憐一代奇女子,下場如此悲涼,不禁讓人唏噓不已。不論如何花蕊夫人都在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她的美貌、才情乃至傲岸的節操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花蕊夫人,當最後一枚紅葉瀟灑融入“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傳世名句時,當“江涵秋影雁初飛”臨風輕吟時,你攜一縷冷韻凝露,落於時光的雋永畫卷中。
當霜白曉窗,萬木凋零時,你輕舞飄飄,泰然自若的叩東籬之黃昏,將一朵疏淡孤潔的霜華和著滿身黃金甲,在南山舊圃搖曳清妍,姿勝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