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與電影相遇
悵然若失的腳步聲由遠而近
—一《羅馬假日》的藝術魅力
在彩色影片已經普及的今天,一部30多年前拍攝的黑白片,卻依然能把觀眾的心緊緊抓住。你不知不覺地忘掉了自己,隨主人公進入羅馬城,一起暢遊,一起歡笑,一起回味,一起悵惘……。在陶醉之後,你又會驚奇地發現,心靈好象被泉水洗濯過!
魅力在哪裏?因為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不盡然。我們有不少高明的傳奇作家,編出的情節要比這離奇10倍,然而卻不能征服人心。我們沒有權力責備作家虛構生活。沒有虛構就沒有藝術,你看,這一切都是假設的,一位公主訪問了倫敦、巴黎之後來到羅馬,因不能忍受官方安排的刻板生活,私逃出宮。在街上與一美國記者邂逅相遇。之後便引出一段始料不及的頗帶喜劇色彩的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局卻不是喜劇性的。公主和記者在招待會的會見廳裏分手,兩人互相凝視,都有一腔衷情難以言表。貴族與平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未能使他們結合。記者悵然若失的腳步聲由遠而近,聲聲都沉重地落在觀眾的心田!看完全劇,你能夠說這是假的嗎?不會。因為一切都象生活本身的邏輯一樣發展。它的真實性令你無可置疑。你還會相信,生活原本就存在著傳奇。
黎巴嫩大詩人紀伯倫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這是藝術的真諦。愛美是人的天性,不應僅僅理解為是指外表,更重要是指心靈。表現和頌揚心靈之美,是藝術魅力的一大源泉。影片中有一個情節十分感人,也使影片的立意得到升華。當美國新聞社窮記者喬意外發現他所邂逅的“醉”臥石階的少女竟是久負盛名的安妮公主時,當下與總編輯訂下以五千美元為酬金寫一篇關於公主內幕新聞的報道的交易,若寫不出罰五百元。為了這筆交易的成功,他還特意請了攝影師歐文為之拍照。可是,當喬掌握了許多安妮公主私下在羅馬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後,卻沒有這樣做。真摯的愛怎麼能夠出賣?看到這時,觀眾的心都會為之一震!原來愛的力量竟如此強大,它能使心靈蔑視金錢的誘惑變得美好,變得高尚。
產生了愛而又不能放任去愛,這是心靈的悲劇。《羅馬假日》以愛與生的苦惱和可望不可及的矛盾衝突的心境構成充滿魅力的審美境界。《羅馬假日》結尾所表現的這種心態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因而影片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製,引起了不同國度觀眾的共鳴。
(原載1987年8月9日《文藝百家報》,獲首屆《黃河杯》征文二等獎)
民族生存偉力的縮影
一—評電影《老井》
看過《老井》,心裏沉甸甸的。它象一曲凝重悲壯的頌歌,衝擊著人心,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編導通過一個偏辟山莊世代打井不成,而最終打出一眼活井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主題:中華民族雖然有數千年的曆史重負,步履艱難,但堅忍不拔,有在苦難中奮爭的生存偉力。影片以紀實的手法,開闊、深沉而宏大的藝術視野,深情地謳歌了曆盡幹辛萬苦為子孫後世開井造福的人間情懷和崇高的獻身精神。無疑,它是導演吳天明繼《人生》之後,奉獻給廣大觀眾的一部更為成熟的現實主義力作。
影片始終圍繞著主線“井”來展示人物的命運。“井”是劇中各種人物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所有矛盾的焦點。說不清經曆了多少代人的奮鬥,共打了127眼井。然而都是些不會出水的幹窟窿!老井村的人吃水貴如油。他們的最大希望就是看到有口活井在村內出現。80年代初,高中畢生孫旺泉,繼承祖輩的意願,在鄉親們的支持下,發誓為故鄉打井。為了這口井,他割舍了農村姑娘趙巧英對他刻骨銘心的愛;為了這口井,他的父親、夥伴相繼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清清的泉水,終於從井底湧出,旺泉的心上人,卻一去不回。影片不回避生活的複雜性,它是以生活的本來麵目來表現生活,所有的人物都得到多側麵多角度的表現,它的多義性讓人回味無窮。旺泉屈從於老輩的安排,與喜鳳成親,作了倒插門女婿,為的是完成爹爹的遺願:打出水井。沉重曆史責任感猶如磐石壓在他的心頭,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在打井上。在井壁坍塌的生死關頭,他與趙巧英解脫了一切世俗的束縛,擁抱親吻,緊緊結合在一起。這在目前的道德觀念上,該作何解釋?旺泉無力反抗家庭的權威,忍受落後愚昧的陋習,但在打井上又表現出非凡的韌性和毅力,該怎看待他的人格?還有一個知識青年孫旺才,綽號“亮公子”,支書獨生子的身份使他自得,可癩痢頭的生理缺陷,又使他自悲。他渴望愛情,渴望女人,渴望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與他無緣。影片表現了他因性壓抑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但為了竭力找水,最後慘死在井下。對這樣一個人,又該做如何評價?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影片獨特的審美效果。編導者賦予了“井”以極為豐厚的內涵,把井與時代與曆史負荷和當代意識鑄成一體。透過“井”,人們看到一個古老山村的曆史變遷,從這變遷中折射出鮮明的民族性格、民族風俗和民族意識的厚厚積層,折射出一個民族麵對苦難的生存能力。
影片的結尾別具匠心。井打成了,但編導沒有讓它出水,而是讓人在井旁看到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麵鐫刻著“千古流芳”四個大字。碑文銘載著老井村世世代代打井的經曆與犧牲,最後一行刻著:1983年元月6日,老井村第一口機械化深井打成:每小時出水量50噸……筆法簡煉,意蘊豐富。既引起人們對曆史的沉思,又能喚起人們美好的憧憬。經過整部片子的力量聚集,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猶如沉重的曆史車輪在人們的心頭碾過!
《老井》在藝術上的特色是多方麵的,可以列出許多專題探討。它的攝影風格顯示了敘事性和表現性的高度融合。這是兩位風格不同的攝影師的成功合作。通常拍悲劇一般采用灰色調,而《老井》整片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這樣既加強了影片的鄉土氣息,又反襯了山村的封閉,增加了悲劇的震撼力。《老井》的上座率也許不如《人生》,因為《人生》是情節片,《老井》的層次高於《人生》,可以稱得上藝術片。《老井》中多次出現了一些“寡味”的生活場景,如鍘草、倒尿盆等,看起來有些枯燥。有心人可以看出,這正是異演的藝術追求。他是在有意表現山村生活的如此“寡味”,當然,“寡味”中也有豐厚,這需要人細細品味。
《老並》值得一看。不管你是農民或是工人,它迫使你思考人生,迫使你把個人的苦樂幸福與整個民族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緊緊聯在一起來思考。
(原載《工人月報》1988年第1期,獲河南省1987年優秀影評二等獎))
荒誕中裂變出哲理
一一談電影《黑炮事件》
?
看了根據張賢亮小說《浪漫的黑炮》改編的影片《黑炮事件》,第一個感覺:耳目一新。這是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影片,它的最大特色是以新穎的藝術形式,對現實生活作出客觀的、冷靜的、辛辣的剖析。然而它又不象其它國產片那樣,開頭提出問題,結尾給一個滿意的答案。它留下了許多問號,迫使觀眾去為之深思。
影片的情節並不複雜,似乎有點荒誕。一個風雨交加之夜,一位身材瘦小、貌不起眼的中年男子奔進郵電局。他那匆忙的神態和“丟失黑炮301找趙”的詭秘電文,引起了女營業員的警惕,她撥響了公安局的電話……
本來是一樁不起眼的小事:一個有著象棋癖的知識分子,不小心把一枚棋子忘在旅館裏,焦急中去電報查詢。但事情變得複雜起來。發報人是一個精通德語的工程師,曾信過天主教,和前來支援礦山建設的西德專家發生過衝突,有過不正常接觸。單位領導對“黑炮事件”頗感為難。為慎重起見,沒有再用這位工程師趙書信與西德專家合作,改派旅行社的一位青年擔任技術翻譯。最後問題終於弄清了,趙書信被解除了懷疑。可由於翻譯失誤,致使WD工程試車時出現事故,經濟損失上百萬。責任在誰呢?
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有著深厚的耐人尋味的內涵。它使我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聯想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沉重和壓抑。影片的主調是嚴肅的,留給人的思索是沉甸甸的。
影片在藝術表現上頗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係列象征、隱喻手法的運用。導演通過一些場景、人物動作和道具本身來闡明他要表達的內涵,甚至大膽地以白、紅、桔等顏色,來烘托氣氛,渲染情緒。結尾韻味悠長,主人公趙書信從一群孩子身邊走過,孩子們在玩磚的遊戲,第一塊磚倒下了,引起一連串的反應,這個反應的結果,是最後一塊磚倒向趙書信。其間包含著多米諾理論的物象和隱喻。磚一塊塊倒下,象在不停地叩擊著觀眾的心扉!
(原載1986年7月11日《青年導報》,獲省會電影評介組優秀影評三等獎))
調侃與困惑
一一評影片《頑主》
去年興起的娛樂片大潮中,出現了一個熱門話題:王朔電影。一年之中連續推出四部根據同一作家作品改編的影片,電影史上亦屬罕見。四部電影題材和表現手法之新令人刮目。都是當代人題材,又都是寫一個特殊階層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