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答友人問(2 / 3)

目前,我已著手開始編選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前可以出版。

趙:最後,請你對我主編的《中國當代散文詩》提一些指導意見。

王:談不讓指導。應該向你表示敬意。這個本子還是有特點的,集中刊發部分散文詩作家的原創作品,與已有的兩種年選明顯不同。每本的獨家專訪也已形成特色。散文詩應該有不同的讀本,讓讀者多一種選擇。《中國當代散文詩》應該給予肯定。當然,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肯定會有許多甘苦。希望更多的人給予關注。

趙:謝謝!

(原載2007年9月13月《文藝報》,《2008年中國當代散文詩》,海風出版社 )

美麗混血兒的成長曆程

?

采訪時間:2009年7月27日

采訪主題:美麗混血兒的成長曆程

采 訪人:汪誌鑫,以下簡稱汪

被采訪人:王幅明,以下簡稱王

汪: 在打算做您的專訪之前,我一直很忐忑,因為作為我,一個剛涉散文詩領域不久的人,怎樣和您這樣一個一直致力於散文詩研究的大家來做交流,心理上的壓力一直就有,但我為了做好這個專訪集,還是搜集了您的一些簡介等資料,雖然不是很多,但我認為這些已經足夠反映您對散文詩研究的執著。謝謝您能做這個專訪,相信一定能使我對散文詩更能加深理解。

王:感謝您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我不是“大家”,也談不上“執著”,因為我的本職工作很忙,又很具體,沒有充分的時間投入散文詩研究。所幸的是,我尚能耐得住寂寞,對散文詩的關注一直沒有中斷。

汪:在開始我們今天的專訪前,您能否談談您的文學創作曆程呢?

王:我的第一篇文章,是1978年發表在上海《解放日報》文學副刊的《畫龍點睛》。這隻是一篇談詩歌創作的千字文,但它奠定了我以後文學道路的方向。我的第一本書是1987年3月由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著名散文詩欣賞》,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散文詩的鑒賞著作。這本書有精裝、平裝兩個版本。黃河文藝社停業後,改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重新設計封麵出版,也是精平兩個版本。該書累計印數有5萬冊,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許多報刊發表了評介文章。《人民日報》刊發了書訊後,郭風先生托鄭州的詩友為他購書,這位詩人給我打電話說明此事,我聽後很受感動,隨即把書寄上。郭風先生是出版社贈送樣書名單內的散文詩作家,隻是當時尚未寄出。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郭風對散文詩的出版是多麼關注。現在看,那本書存在著許多不足,但它對散文詩普及的作用是起到了,不少讀者因這本書記住了我的名字。

汪:可以說您是研究散文詩比較早的詩人作家之一。那個時候,中國散文詩的發展怎麼樣?研究散文詩主要側重在哪些方麵?

王:那時候,中國散文詩可以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已成立了團結全國散文詩作家、評論家、編輯家的中國散文詩學會。學會成立了培訓中心,編有內部刊物、培訓教材。這些都是破天荒的事情。不少報刊發表了散文詩新作和散文詩評論。當時的研究文章共有兩類:一類是對散文詩文體特征的探討;另一類,則是對中外經典散文詩作家的評介。

汪:您認為自己在散文詩方麵研究的最大成就是什麼?能否詳細談談?

王:迄今為止,按鄒嶽漢先生的美言(見《中國散文詩90年》序言),我對中國散文詩的貢獻主要有三:一、《中外著名散文詩欣賞》的出版。他認為該書整整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二、《美麗的混血兒——散文詩的技巧》的出版。這是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散文詩論著之一。三、《中國散文詩90年(1918——2007》的出版。鄒先生認為這是一部“中國散文詩發展曆程的宏偉長卷”。這是一部無法替代的大型選本。一是150萬字的容量,前所未有,二是包攬90間的作品、理論成果和各種出版和大事記資料,也是前所未有。第三點,“視角廣泛,材料新穎。”該書的選材“厚今薄古”,與以往的選本不同,以當代作家為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作家占到近五分之四,近二十年湧現的作者又占其主要的部分,符合中國當代散文詩發展的實際狀況。

如果從研究的角度加以總結,《美麗的混血兒》的貢獻也可以列出三點:一、提出散文詩是詩與散文雜交而生的“美麗混血兒”的觀點,明確指出散文詩是既不同於詩,又不同於散文的獨立文體。關於“混血兒”的比喻,我也許並非第一人,但作為一個理論觀點提出,並由此形成一個理論體係的,應該是第一人。二、對於“非驢非馬”論的批評在中國大陸,可能是第一次。三、最早指出“全國性的文學評獎一直把散文詩拒之其外”的不公正現狀。香港《當代詩壇》在評介《美麗的混血兒》時,稱它是“中國當代可見的有關散文詩論說最為完整與最具見地的一部理論專著”(見該刊17卷,1994年12月出版)

汪:當初散文詩吸引您是什麼原因?現在這種吸引力存不存在?在您寫《美麗的混血兒》時,對自己的散文詩研究的定位是什麼呢?

王:什麼原因?很難說清楚。我曾用“情人眼裏出西施”來比喻我對散文詩的熱愛。顯然,是我的審美觀與散文詩的美學品格擦出了火花。現在這種吸引力依然存在。我想,我對散文詩的熱愛會伴隨我的一生。退休以後,我會用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她。我在寫《美麗的混血兒》時,是把散文詩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品種看待的,至今,我仍持這一觀點。

汪:我詳細地看了一下您的簡曆,很有意思的是:您1949年10月出生,是新中國建國的年月,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這一年又是黨的思想路線巨大的轉型時期,您認為這是一種巧合呢,還是有某種關聯?

王:巧合。正象偶然中有必然一樣,巧合中也許帶有某種關聯的因素。

汪:您認為中國散文詩在整個文學領域裏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王:一方麵無可替代。上世紀20年代的《野草》,50年代的《早霞短笛》、《葉笛集》,都是影響深遠的作品,文學史無法繞過。另一方麵,由於它的邊緣性,又常常受到忽視和不公正的待遇。

汪:從您寫散文詩,到您研究散文詩,再到今天散文詩的發展,您認為這中間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王:有過高潮和低潮,但總的趨勢是一直向前的,進步的。一些人退出,一些人堅守,又有一些人加入進來。始終堅守的人成了舉旗者。

汪:自從散文詩傳入我國以來,一直存在一個問題,散文詩的定性問題,到今天仍有爭執。您寫《美麗的混血兒》是否也是對散文詩在中國當時的一種定性?在我看來,散文詩無可厚非,應當屬於新體詩,與分行的詩歌應該是並駕齊驅的兩輛馬車,共同前進。再比如,丁芒老師一直主攻於新體詩“自由曲”,他認為,無論在今天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新文體,都應該去客觀對待它,不能冷眼旁觀,要支持。您認為呢?

王:我在《美麗的混血兒》一書表述的很清楚:“散文詩很像美麗的混血兒。它有著詩與散文兩種截然不同的血緣關係。但它既不是詩,也不是散文。它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告:它是一個獨立的文體”。柯藍與郭風都認為散文詩是一種獨立文體。我也注意到持有你的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如耿林莽先生等。定性不同不會影響這一文體的發展,可能會促進風格的多樣化。

汪:您可否大致介紹一下您的散文詩代表作《男人的心跳》?散文詩集為什麼要起一個這樣的名字?有沒有其他的寓意?

王:沒有寓意,隻是表達我一慣的創作觀:無感受時寧可不寫,決不無病呻吟。所以說,我的散文詩都可視為我心跳的記錄。

汪:您認為目前大陸散文詩發展還存在什麼製約因素嗎?一個優秀的散文詩人應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對目前出現的詩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詩,您如何看待?這些諸多因素對散文詩的影響有多大?

王:沒有製約因素。一個優秀的散文詩人除去必不可少的天賦以外,還應具有:對這種文體的始終如一的熱愛;純正的美學品格;火熱的民族情懷;投身和關注時代,不做象牙之塔人。對於讀者和評論家,應有包容一切文學創新的胸懷。詩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詩,都不屬於散文詩,散文詩人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但它們都有存在的價值。

汪:請對當前大陸散文詩的發展及前景談一下您的看法?

王:持樂觀態度。中國作協的態度無疑也是一個關鍵。如果散文詩能成為魯迅文學獎的評審獎項,且有作品獲獎,那麼對這個文體的發展將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

汪:鄒嶽漢主編的《中國年度散文詩》,王劍冰主編的《中國年度散文詩精選》及趙宏興主編的《中國當代散文詩》,都給中國散文詩的空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麼您認為散文詩以後的發展空間到底有多大?

王:發展空間是廣闊的。我看到若幹個發表散文詩新作的網站,令人興奮。這說明散文詩對於新科技的利用毫不落伍。中國散文詩到底能走多遠?能否成為21世紀中國文學一道耀眼的景觀,還要看散文詩作家的堅守和努力的程度。

汪:您在2007年,為中國散文詩的發展做了一個很大的貢獻,那就是您主編了《中國散文詩90年(1918—2007)》,這部大書是對中國自散文詩傳入以來的一個大檢閱,是一部簡略而莊重的散文詩史,您在編寫當初,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把我的《大地情懷》投過去了,但沒想到,竟然編在其中。我既驚喜又驚愕,驚喜的是我的作品入選了,驚愕的是我的作品怎麼可能和諸多散文詩大家的作品一同選入這部宏大的著作。您選作品的角度是怎樣的呢?

王:關於所選作品的角度和原則,我在該書後記中已作說明,一共7條。鄒嶽漢先生用“篩選精當,讓讀者受益”給予拙編以嘉許。你是入選的幾位80後作家之一。《大地情懷》寫出了你對西北高原、對故土家園的一腔深情。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寫出這樣的感受,難能可貴。

汪:您受影響最大的散文詩人是誰?最滿意自己的散文詩作品有哪些?

王:紀伯倫。也是我最早接觸的散文詩作家。就象人的初戀,終生難忘。我的散文詩受到好評或多次被選本選用的有“迷宮”、“車過汩羅”、“四君子寫意”、“西藏高原”、“幽穀”、“跌落 ”等。

汪:現在一些公開發行的詩歌報刊也好,還是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名刊也好,隻有部分刊物給了散文詩一個發展的空間,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更多的刊物並沒有給散文詩安排一席之地,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這是正常的。因為散文詩是一個邊緣文體、一個文學的小品種,無法與小說、散文、新詩這些大品種平起平坐。這與主編和編輯的眼力有關,也可能與稿源有關。

汪:在散文詩發展的今天,要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我認為不僅要有諸多散文詩人做更大的推動,更重要的是要散文詩人寫出更多散文詩精品,在散文詩的發展上有重大突破。您認為這種突破應當從哪些方麵表現出來?

王:我讚同這個看法。如何突破?一是在題材挖掘上,要有廣度和深度。題材無禁區。當然,還有個如何剪裁的問題。要著力表現這個時代。任何文學形式,都是時代的一麵鏡子。二是藝術表現上,要精湛。要張揚散文詩特有的審美品格。

汪:今天之所以定下這個主題,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您出版那本《美麗的混血兒》,其二呢,是因為目前散文詩的發展曆程依然坎坷。不知道您對這個主題怎麼看?

王:主題很有創意。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前90年我們已經作了總結。我相信到100年時,中國散文詩會有一個新的高度。

汪:您雖然對文學創作以散文詩創作與研究為主,但還涉及其他文體,並且您的書法作品很有成就。您能否談談有關散文詩以外的文學創作情況。

王:我雖然也加入了中國書協,但作品不多,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沒有精力。除散文詩外,我還寫散文和少量的報告文學、傳記文學。

汪:現在更多的散文詩人在逐步轉入自己的角色,在更多的程度上轉向底層或獨特的風格創作,多了一些反諷的成分,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作家也好,詩人也好,就是一種創作者的責任呢?

王:可以這樣理解。責任是一種動力,責任也會使我們更具理性。

汪:在追求散文詩的詩化、現代化、民族化上,您認為怎樣去做?

王:我不同意提散文詩的詩化。散文詩的本質是詩,不存在詩化的問題。如果作品沒有詩意,就不是散文詩。有現代化和民族化的問題。現代化也可理解為與時俱進,內容和表現形式都要出新,有時代感。民族化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內涵十分豐富,我隻強調二點:一、要有民族情懷,二、要純熟地創造性地運用民族語言。

汪:謝謝您接受我的專訪,並真誠地希望很快讀到您的更多更好的散文詩作品,謝謝您 王老師,耽誤了您這麼寶貴的時間,謝謝!

王: 謝謝您的專訪,預祝您的專訪集獲得成功!

?

?散文詩,在寂寞中堅持高雅

一一王幅明訪談錄

簫風:幅明老師您好!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拜讀過您的《愛的箴言》,這是我最早擁有的散文詩集之一。在您的影響下,那時我也試著寫了一些愛情散文詩。可以說,您是我散文詩創作的啟蒙老師。謝謝您!

王幅明:言重了。《愛的箴言》是我1990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詩集,愛情題材約占一半篇幅。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卻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曾先後3次印刷。當然,多不一定意味著好,但也說明,它有大眾的一麵。評論家孫蓀稱之為“這裏有的是獨特的感受,隱秘的體驗,創造性的抉發,情感和思想的容量。雖不能說謳心瀝血,但確是掏心的話。”他首肯了作者的真誠。我認為這是打動讀者的主要原因。使我不能忘懷的是揚州一位青年女工,她自己買了一本,之後又特意郵購一本,以此作為“最珍貴的禮物”,慶賀男友出院。您說它起了啟蒙的作用,是我始料未及的。這是您的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