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同尋常的少年(2)(1 / 3)

1895年,愛因斯坦已經16歲了。根據當時德國的法律,男孩隻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服兵役。出於對軍國主義的深惡痛絕,加之對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學校的生活早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想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怎麼才能提前離開路易波爾德中學呢?經過冥思苦想,他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先請求學校的醫生給他開一張診斷書,證明該生因為神經衰弱,需要離校前往意大利父母處休養。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因為他平時行為古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神經上有一些毛病,再說他平時也經常因為神經衰弱請假,就是為了不去上讓他頭疼的課。然後他再去找自己的數學老師,請他給自己寫一封證明信,證明本校學生愛因斯坦已經具備充分的高等數學知識,不需要大學預科文憑也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做到這一點也不困難,因為他確實已經在老師麵前表現出了自己的數學能力,而且還經常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將老師難倒的問題。隻要老師不記恨,是會給他寫這封證明信的,而且說不定老師還會因為這個學生總給他惹麻煩而願意他早些離開呢。

恰巧在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使他的願望提前變成了現實。

一天,學校的訓導主任把愛因斯坦叫到了辦公室,十分嚴肅地對他說:"愛因斯坦先生,如果你想離開這所學校的話,將會受到歡迎的。"

愛因斯坦反應過來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時,便問道:"訓導主任先生,您的意思是說,我已經被學校勒令退學了?"

"一點不錯,據好幾位任課老師反映:由於你的存在,破壞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你帶壞了班級的風氣。"

愛因斯坦明白了,心裏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這樣也好!想不到事情這麼容易就解決了。"

他心裏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在父親麵前也好交待了。不然,他私自退學,父親肯定不會同意,說不定還會強迫他重新回來完成學業。而現在情況就不同了,是學校方麵勒令他退學,父親也沒有辦法,最多不過是狠狠地責怪他一番罷了。

然而被學校勒令退學,對16歲的愛因斯坦畢竟還是一次很大的傷害,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侮辱,盡管他自己原來就是想離開這裏的。他帶著一顆受傷的心離開了學校。1936年10月,愛因斯坦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論教育》的講話,其中的一段話顯然是針對他自己這段經曆而講的。他說:"我以為,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進行工作,這種做法摧殘學生健康的感情、誠實和自信;它製造出來的是順從的人。這樣的學校,在德國和俄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那是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當南下的火車載著愛因斯坦,穿過阿爾卑斯山穀的時候,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氣迎麵撲來。

前麵就是他日夜向往的意大利,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妹妹、他的新家。

意大利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古羅馬的教堂、博物館、繪畫陳列館、宮殿以及風景如畫的農舍……人們愉快、好客,舉止無拘無束,到處都可以聽見音樂、歌聲和生氣勃勃的談吐。這與德國的軍國主義氣氛是根本不同的!父親整天不停地嘮叨:"把你哲學上的胡思亂想統統扔掉吧!想辦法學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將來當個機電工程師吧!"最終他不得不接受了家人的忠告,於1895年秋天坐上了開往蘇黎世的列車。通過他母親的關係,愛因斯坦獲準參加瑞士著名的聯邦工業大學的入學考試。然而他的成績實在不夠理想,隻有數學和物理考得十分出色,引起了學校教授和校長的關注。這給了他一線希望。

校長十分欣賞他非凡的數學能力以及淵博的數學知識,他給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善意的忠告:應當先在瑞士的一所中學畢業後,再來投考聯邦工業大學。校長還親自推薦了阿勞小鎮上的州立中學,這所學校無論在教學方法還是在師資的組成上都是當時蘇黎世最先進的。

愛因斯坦來到了離蘇黎世不遠的阿勞小鎮上。當踏進州立阿勞中學大門時,他的心情很沉悶。他寄住在溫特勒先生的家中。溫特勒先生是州立阿勞中學的教師。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擅長教育心理學。他帶著愛因斯坦在學校裏到處參觀散心,並讓自己的妻子和7個孩子都與愛因斯坦交上了朋友。很快,愛因斯坦就在溫特勒先生家裏找到了溫暖,擺脫了抑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