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因斯坦第一個妻子
米列娃出生在匈牙利塞爾維亞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聰明好學,高中畢業後,父母將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女子學校深造。19世紀末,女大學生堪稱鳳毛麟角。後來,她轉學到蘇黎世,因為在別的地方,女學生不能參加考試。
剛到蘇黎世時,她報名學醫,但隨即就改變了主意,改學物理學和數學。當時,她與愛因斯坦是同班同學。
與愛因斯坦相愛後,兩人形影不離,一道學習,一道討論科學問題。1901年,愛因斯坦在寫給她的信中說:"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隻有你能幫助我。我是多麼的幸福和自豪!"
不顧家庭的反對,愛因斯坦與米列娃於1903年正式結婚。當時,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職位是"三級技術專家"。同年,愛因斯坦開始寫博士論文時說:"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為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
對米列娃來說,放棄個人事業完全是為了婚姻和愛情。她是如何從失去女兒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的,迄今無人知曉。婚後,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盡一切努力幫助愛因斯坦。她包攬了全部家務活,為了掙錢補貼家用,她還辦了一個大學生家庭旅店。
1904年,他們的兒子出世,取名漢斯·阿爾伯特。1905年是愛因斯坦的收獲之年,他在這一年發表了五篇引起自然科學革命的論文。米列娃驕傲地告訴女朋友說:"我們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它能讓我丈夫一舉成名!"1909年,愛因斯坦在蘇黎世獲得教授職位。1910年,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出世,但這個小家夥和他的姐姐一樣命運不濟,一生患有精神病。1914年,米列娃阻止愛因斯坦前往柏林到皇家普魯士科學院工作。1916年,愛因斯坦寫信給米列娃要求離婚。1919年,米列娃同意離婚,但她提出要分一部分諾貝爾獎金。
一切人世間的幸福皆離米列娃而去。為了給小兒子愛德華治病,她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後來,隻能靠教鋼琴維持生計。20世紀30年代,她的大兒子攜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國,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顧自己生病的小兒子,幾乎過著隱居的生活。
1948年,這位堅強的女性在蘇黎世的一家醫院與世長辭。
二、愛因斯坦的孩子
愛因斯坦是位盡職的好父親,當他推著嬰兒車走到街上曬太陽時,心中早已計劃要送他們上大學了。每天晚上他總要幫助孩子們用他們的彩色積木建造城堡和橋梁。漢斯上學以後,做父親的喜歡出些問題考他,以鍛煉他的頭腦。愛因斯坦在心裏想道:他是位聰明的小夥子,也許他長大之後不會像我這樣沒出息!
兩個兒子中,是否有人繼承他對音樂的愛好?愛因斯坦不禁在心裏琢磨著,並回想起當年自己在就寢時間過去很久,仍然偷偷坐在樓梯上,聆聽母親彈奏的情景。而現在,在自己的小提琴樂聲或是朋友們在這棟瑞士小公寓中演奏的音樂聲中,孩子們仍能安然入睡。
"兒子們必須要學習鋼琴,"他告訴米列娃,"不久,我們就可舉行屬於自己的家庭音樂會了。"
愛因斯坦家裏的客人中,通常都有幾位研究生,他們往往一麵吃著米列娃準備的簡單點心,一方麵討論科學問題,往往討論的聲音大而且激烈。有一次,半夜以後,突然有一位鄰居跑來敲門。鄰居憤怒地說他並不是一位學者,受不了他們這種無聊的爭論。鄰居又說:"既然他不知道他們究竟在吵些什麼,大家何不各自回家,讓我們好好睡上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