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在1933年10月,愛因斯坦夫婦在英國的某一港口搭船前往美國。
八、到美國普林斯頓研究院任教
愛因斯坦於1933年冬天在美國開始了新生活,他受聘於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院,這是美國最進步的一所學校。福列斯勒博士創設這所學校主要是為那些已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創造在自己的學術專長範圍內繼續進行研究的機會。這位美國教育家是仿照自由時代的德國大學而創設他的學校,開始時隻設立一個數學係,但很快又增加了一些相關科係。
按照福列斯勒博士計劃,他所聘請來的那些偉大的學者們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見麵,更應該親自指導他們從事研究工作。對於學生與老師的挑選,完全取決於他們的努力,絕對不會因為他的政治或宗教信仰而遭到不公平待遇。最初,該研究院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大樓,1940年,遷到普林斯頓這個曆史性小鎮郊外幾千米的大樓內。
在高級學術研究院內,愛因斯坦教授享受到最大的自由。他不必定期上課,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他對美國大學校園內的隨和氣氛感到十分高興。愛因斯坦以前所認識的那些德國教授,隨時都要裝出政府官員似的嚴肅麵孔,但在研究院及普林斯頓大學內,教授們都很隨和。某位教授可以在閑暇時從事園藝或打高爾夫球,也可能出現在橄欖球比賽場地上,熱心地為普林斯頓球員加油。往往在同一天晚上,這名熱情的加油者,又可能擔任一次重要的政治會議的主席。
在普林斯頓,一位教授可能擁有十幾項興趣,或是像愛因斯坦一樣,沉迷於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愛因斯坦第一天被帶去看自己的辦公室時,學校人員問他需要什麼設備。
"呀,"他回答說,"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紙和粉筆。哦,對了,還要一個大的字紙簍,至於為什麼要大的,因為這樣子我才能把我所有的錯誤都丟進去。"
在研究院裏,愛因斯坦博士繼續進行他多年以前在柏林所作的"引力場"的研究工作。這個"統一場"的理論,包括引力、電力磁力以及原子核中的力量,這可以提供原子能。愛因斯坦以前的目標是用一項理論來解釋這三種不同的力量。
就像他在進行這項研究工作的二十年後,對一位攝影人員所說的:"你拍好照片,就等於完成了工作。但在理論上就不同了,工作永遠沒有完。"他又說:"目前有兩個年輕人跟我一起工作,我們的工作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們的日常問題。"
愛因斯坦很幸運地擁有一些聰明的年輕數學家及物理學家充當他的助手,他們為他解決了許多費力的計算工作。其中一位是黎格波·英斐德博士。英裴德永遠記得,當他以前在柏林舉目無親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愛因斯坦的真情。現在英斐德的祖國波蘭已被希特勒的軍隊占領,通過愛因斯坦的影響力,他才得以安全逃到美國。
英斐德希望能被獲準與他最敬愛的人一起工作,他等待任命,卻久無下文,因而顯得不耐煩。愛因斯坦溫和地安慰他說:"不要急,有許多問題等待了好幾個世紀才得到解決,你再多等兩個禮拜也無妨。"
與所有真正的科學家一樣,愛因斯坦知道如何保持耐心。英斐德也擁有一種發現者的永恒興奮情緒,他在自傳《尋覓--一名科學家的誕生》裏,有如下的一段描述--我屬於科學家的大家庭,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曆過興奮的好奇時期。在那段期間內,除了我們正在研究的那些問題之外,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幾乎都並不重要……我們也許需要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找出正確的實驗方法。我們必須嚐試不同的方法,在黑暗中摸索。而我們一直知道,一定有一條寬闊而舒適的大路,通往我們的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曆這種情緒,不管是愛因斯坦或是一位學生,從事第一項研究時,都曾體會過這種痛苦、失望與喜悅的滋味。他們兩人在一起作了許多次長談,並從談話中整理出他們兩人合作的一本著作《物理學的演化》。這本書出版之初,英斐德將一本先行贈閱的版本送給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似乎一點也不感到興趣。出版商問了英斐德許多次"愛因斯坦喜歡這本書嗎?"這叫英斐德博士怎麼回答呢?因為愛因斯坦教授根本未曾打開過這本書。
"某項工作一旦完成,他對這項工作的興趣也就隨之消失了,"英斐德說,"這同樣可適用於他的科學論文上。後來,很多人拿了這本書請他簽名,以致使他養成一種習慣,每當看到那本書的藍色封麵時,他就會自動去拿起鋼筆。"
在這本書推出的前一天,紐約一家大報的記者在晚上11點打電話給愛因斯坦博士,請他對這本著作說幾句話。
"我所能說的,都已經寫在書上了。"愛因斯坦回答得很幹脆,隨即掛上電話。
這位記者是否曾費神去閱讀《物理學的演化》,從而了解愛因斯坦的思想,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很多人爭相購買,使得這本書真的成為一本暢銷書。英斐德同時很驚訝地發現,在一個星期之後,這本書的銷量更大,甚至超越了暢銷一時的卡耐基著作《如何結交朋友及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