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少年壯誌拜師學藝(1 / 2)

李自成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606年9月22日),誕生於陝西米脂縣李繼遷寨的一間舊窯洞裏。

米脂縣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幹旱,少雨多風,地勢高寒,土地貧瘠,一年四季收獲的糧食十分有限。全縣的耕地本來就很少,大多數又都被鄉官地主們霸占,農民生活異常貧苦,吃頓飽飯都很難。

在陝北米脂縣西部,距縣城二百裏左右有個偏僻的小山村,名叫李繼遷寨,隻有十多個窯洞。這裏就是明末農民革命的傑出領袖李自成的故鄉。

李繼遷寨有百十戶人家,已有幾百年曆史。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即有人來此定居。居民大多數為李姓,寨主李繼遷是遠近聞名的秀才,占有黃土沙田幾千畝,隻靠種田為生。這裏的土地貧瘠,即使風調雨順每畝田也隻收幾鬥糧食。倘若遇到旱澇或蝗災,幾乎是顆粒不收。人們紛紛出外逃荒要飯。李繼遷在世時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日子過得還算可以,等到他去世後,他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都不務正業,不過數十年就將家產耗盡,都變成了窮光蛋,難以維持生計。遇到災年不得不靠吃草根樹皮過活。

後來,李繼遷的後代隻剩下一兩家,而好多李姓都是外來戶,李繼遷寨隻是徒有其名罷了。在外來李姓中有一個人名叫李守忠,他雖不是李繼遷的本家,但有點遠親關係。他的祖先自洪武年間遷來這個村寨後,世世代代以種田為生。曾祖父為他們置下幾畝黃土沙田,每年種小米、玉米或地瓜,深耕細作多施農家糞肥,秋後可以打下幾石糧食,尚可以維持生活。到了李守忠爺爺那一代仍繼承父業,雖然拚命勞作可是年成總是不好,不是旱災就是澇災,為了活命不得不把祖先留下的田產變賣。李守忠的父親也是個勤勞的農民,每年終日不停地幹活,很想恢複爺爺的家業,靠種自己的田地過日子。可是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人世,拋下妻子和兩個不懂事的男孩——李守忠、李守孝。妻子靠著親友接濟和做些針線活將兩個兒子撫養成人。守忠和守孝為地主放羊放牛當長工,積存下一點錢,又買下幾畝田,李家的日子總算有所好轉。

李自成的曾祖父李世甫,祖父李海,父親李守忠,祖孫幾代人丁不旺。李守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很想多生幾個兒子。李守忠本來有個兒子,叫李鴻名,但李鴻名的母親早死,李守忠又娶了石氏。石氏到李家後多年未育,李守忠很著急,於是便同石氏一起到華山進香,祈求神靈賜給他們一個兒子。後來,石氏果然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鴻基”,也就是後來的李自成。據曆史記載,在李自成出生那天,李守忠夢見一個壯士騎馬突然闖入他家,長嘯數聲,繞了屋子一周,醒來時李自成即降生。他的母親也夢見一個騎馬人來到他家,所以就給李自成起了個“闖兒”的乳名。一個月後,李自成的嫂子也生了個兒子,名字叫李過。李過後來混名“一隻虎”,成為李自成起義後的得力幫手。天命之年的李守忠接連添子、添孫,自然十分高興。因此他給孫子起了個乳名叫“雙喜”,意即雙喜臨門。李過出生後三個月,父親李鴻名就得病死去了。接著沒過幾年,他的母親也改嫁了。這樣,李自成雖曾有過一個哥哥,但對李家來說還是形同單傳,一根獨苗。

李自成祖上幾代都以務農為生,李守忠為了繼承父業,也踏踏實實地在農田勞動,但是家裏的經濟狀況卻一天不如一天。官府強征各種苛捐雜稅和額外的搜刮剝削,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全家常常挨餓。李守忠怕自己勞動一年種田所得養活不了孩子老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想還是應當把孩子們培養成人,讓他們參加科舉考試,一旦高中便可升官發財。於是等到李自成8歲時,李守忠東借西湊了幾十文錢,勉強把他和李過送到村塾裏去上學。但令李守忠老漢傷心的是,這叔侄二人似乎都不是讀書的材料。不僅在私塾喜歡與人打架鬥毆,而且一有機會就跑到外麵,同其他孩子們摔打鬥勇,逃學成了家常便飯。他們經常挨先生的板子,有時李守忠氣極了,也關起門來揍他們。

盡管李自成叔侄二人調皮搗蛋,還是在私塾裏待了五年。在李自成13歲那年,母親去世,父親也已是六十多歲,家境越來越困難。他和李過一天天長大,反而更不聽約束,李守忠也管不住他們。他們時常和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一起在外玩耍,還偶爾到酒館裏喝喝酒。其中有個孩子叫劉國龍,和李自成同齡,二人相處得最投機。陝北地處三邊,許多老百姓是養馬戶,為軍隊提供戰馬。這使得李自成自小就善於騎馬。他和劉國龍等人經常到野外騎馬奔馳,十分開心,比在私塾裏讀書快活多了。這樣,李自成的學業更加荒廢,對讀書也越來越不感興趣了。盡管如此,李自成還是粗通文墨,這也成為他後來縱橫天下的重要資本。與那些目不識丁的草莽英雄相比,李自成算得上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了。有一天,李自成與李過、劉國龍三人一塊喝酒,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們應該學習武藝,成就大事,讀書有什麼用!”打那以後,他們就偷偷地拜師練起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