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亂頻仍、政治風氣低靡的東晉,王羲之的政治道路非常不順利。王羲之被逼無奈,隻好辭官歸隱。由於當時政治上的腐敗和黑暗,他的一番抱負不僅難以實現,反遭受多方打擊,他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在這種消沉的意誌下,王羲之唯有辭官退隱這一條路,他不想再置身於政治的旋渦中了。“退隱江湖”、“遨嘯山林”,這種悠閑的歲月,哪個人不向往?何況是做個雅士比走仕途更出色、更合適的王羲之呢?

王羲之52歲那一年的初春時節,獨自一人來到郊外,他順著小徑走到盡頭,在一座墓前恭恭敬敬地跪了下來,輕輕擦拭著墓碑上的字。原來,這是王羲之父母的墓。跪立墓前,猶如又見到父母一般,年過半百的王羲之心中百感交集,幼時父親教他習字、教他做人,母親慈祥的笑容和溫和的語調,一幕幕往事重新浮現,栩栩如生。良久,王羲之才把埋在雙手中的頭抬了起來,臉上早已淚痕斑斑了。

一想到今天來這兒的目的,王羲之的情緒又變得十分激動,聲調也由剛剛的泣不成聲變得堅定起來了。他整理了一下思緒,對著父親的墓說了起來,一如父親活生生地站在他麵前一般。

“父親,孩兒不孝,本身沒有才能,又不能繼續接受您的訓示教誨,卻很僥幸地做了官,但是,即沒有什麼好的成績來報效國家、造福百姓,又沒能達到您對兒子的期望,每想到這裏,心中就感到十分愧疚和恐懼,深怕這樣下去會辱及父親的名聲,所以兒子準備辭官退隱,把職位讓給更有能力的人。

“今天特地在您的麵前發誓,以後孩兒若再存做官的念頭,不但不配做您的兒子,更不為世人所容。我的決心就像天地日月般地恒久不變,我立誓再也不會出來做官了。”

就這樣,王羲之毅然決定結束自己的政治前途,辭官退隱了。在回家的路上,他步履輕快,表情也放鬆了很多,似乎已拋卻了沉重的包袱,即將麵對一個新的開始。他的夫人正倚在家門口很擔心地眺望著外麵的天色,她早已覺察到這兩天她的丈夫總眉頭深鎖,一副心神不寧的樣子,這令她十分憂慮,但又不知該如何幫他。這時,她看到王羲之遠遠地走了回來,一度堆積在他臉上的陰霾也不見了,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意。她想,不管是什麼困難,現在大概已解決了。於是她殷勤地迎了上去,侍候他更衣梳洗,讓他好好地休息一下。

與王羲之結婚多年,郗璿很了解丈夫的個性,她心想:他作了什麼大的決定,一定會告訴我的,我先不要問他,等一下他一定會忍不住要告訴我的。

果然,王羲之剛舉起了筷子,便忍不住開口說道:“你怎麼不問我今天一天都去了哪裏,做了什麼事?”

郗璿聽了抿著嘴笑了笑,心想果然不出所料,但她沒有答話,隻是靜靜地看著丈夫,等待著他繼續說下去。

“今天我去看望了父母,並向父親立誓:從今天起,我不再做官了,我要退隱山林,過那悠閑的日子,好好地陪陪你和孩子們,再也不參與烏煙瘴氣的朝政了。”

郗璿沒有料到丈夫會辭官歸隱,吃了一驚,但仍然不動聲色地問道:“你現在不是做得好好的嗎?官職也不算低了,為什麼說辭官就辭官了呢?”

王羲之歎了一口氣,沉默了下來,過了許久才開口說:“這其中的原因你就不清楚了。”王羲之看了看妻子,長歎了一聲,沒有再繼續說下去,似乎又陷入了深深的無奈和苦悶之中。因為決定辭官退隱的原因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他也不忍心讓妻子為他擔心,於是便以身體老邁、很多事情力不從心等為由,遮掩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