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王羲之便稱病告老歸田。退隱山林之後,就不再參與政事,常常跟三五好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希望可以享享人間的清福。可是憂國憂民的王羲之怎麼會就此放棄他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呢。他仍然十分關心國事,由於已經退出政治圈,更能以“旁觀者清”的態度來審視著政治的發展和演變。退隱山林後,他曾設法調停了謝、王兩大家族和桓溫之間的衝突,硬是把國家從毀滅性的內戰邊緣拉了回來。
這時東晉國內的政治危機又加深了,桓溫自從打垮了政敵殷浩之後,聲勢大振,手上又掌有兵權,因此越來越驕悍,又漸漸地暴露出了反叛的跡象。這時東晉的政權已差不多掌握在謝氏家族的手中,他們為了保全自己得來不易的勢力,便把素來剛愎自用的謝萬外調,出任河南領軍,準備用他來牽製桓溫,在這種情勢下,“內戰”一觸即發,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
這種政局變動使仍熱切關心國事的王羲之非常焦慮憂急,他曾對人說:“這樣子下去怎麼得了!百姓好不容易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眼下又要引起一場內戰。同為朝臣,為什麼要互相殘殺呢,難道不能彼此消除仇視,共同為國家朝廷效忠嗎?”
友人勸道:“你現在已經退隱了,何不喝喝酒、賞賞花,卻非要操這份心。”
王羲之苦笑道:“你這話說得容易,國家動蕩不安,你我能夠悠閑地喝酒賞花嗎?何況,如果政治上有了鬥爭,王氏家族一定也會插一腳,到時我也難免會被殃及。”
王羲之首先寫了一封信給桓溫,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來消弭這場迫在眉睫的災禍,他在信中寫道:
謝萬此次外調河南,統領軍事,謝氏家族的目的在於利用他來牽製閣下。但是,依在下的意見,閣下大可不必急著對付他而擴軍備戰,原因很簡單,以在下的了解,謝萬的個性十分剛愎自用,不肯聽信他人的勸告,凡事一意孤行,這種人根本不必畏懼。而且謝萬的哥哥謝安是我的好朋友,我會想辦法勸勸謝安,凡事要顧大體,或許可以挽回他們的心意,所以請閣下不要擴軍備戰,以免又觸發一次內亂,使得生靈塗炭。
這封信寫得非常得體,而且分析得也很到位,桓溫看了以後頓時戒心消除了大半,也因而避免了一次內戰的危機。
另一方麵,王羲之也寫信給謝萬,對他的這次外調感到十分惋惜,認為是大材小用,勸他隨遇而安,暫且忍耐一陣,等國家有事時必會再征召他回朝廷。又勉勵謝萬要與部下同甘共苦,節約經費,這實則是要他抑製驕侈的個性,不要輕舉妄動、發動戰爭,免於招致禍亂。謝萬因為王羲之的緣故,也很勉強地接受了暫不動兵的建議。這一場幾乎爆發的內亂就這樣平息了下來,但其中可以看出處在政治夾縫中的王羲之為了獲得敵對雙方的諒解是如何地苦心積慮。王羲之不明白的是,這些爭權奪勢的人難道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嗎?難道他們不知道一旦內亂發生,外族必會趁機入侵,那時國家滅亡了,奪權成功的一方又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好不容易逃過了這一次的政治鬥爭後,王羲之更加忘情於山水了,他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遊覽了各地名勝,全國各地無不印下了他的足跡。他曾經寫了一封長信給謝萬,大談遊山玩水、植桑種麻、含飴弄孫的樂趣,表示自己年歲已大,不願再側身於政治中了。最後又鄭重聲明:“老夫誌願,盡於此矣。”王羲之想借謝萬來向那些當權和爭權的大族表明自己的心跡,以免在暮年還要被卷入政治的鬥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