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前將所作《蘭亭集序》視若珍藏,臨死之前,他把子女叫到床前吩咐道:“孩兒啊!為父一生落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留給你們,但是這《蘭亭集序》是父親一生作品中的精華,凝聚了我的心血,看到它你們會想起我這個做父親的。希望你們能永遠地保存它,把它當做我們王家的傳家之寶,千萬不能讓它落到旁人的手中,否則,我死也不會瞑目的,你們要千萬牢記。”

兒女們早已淚流滿麵,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父親您安心地去吧,孩兒們一定會好好地保存它,絕不會讓它受到絲毫的損壞,更不會讓它落到外人的手中。”

王羲之聽了子女們的承諾,含笑而逝了。

王羲之的兒女們遵照父親的遺言,謹慎地保存這篇《蘭亭集序》,這本帖子就這樣被王氏子孫一代代地傳了下去。到了陳、隋年間,這本《蘭亭集序》傳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孫智永禪師手裏。

智永為王羲之第五子王獻之的後人,他皈依佛門,為山陰永欣寺的僧人。智永常年獨居,在寺院閣樓中臨摹先祖筆法,30年來,他所用過的毛筆有五簍筐之多。他當真不愧是王羲之的子孫,書法造詣頗深,筆法神妙有力,他書寫的八百多本千字文分散在浙東各寺院,頗受後人讚揚。

智永禪師早年間便遁入空門,沒有子女,而且多年的戰亂使他和親友流離失所,如今也無處找尋王家的其他後人。為此,智永十分發愁,難道《蘭亭集序》要從我這輩落入外人之手嗎?想到這裏,智永禪師感到罪孽深重,他雙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彌陀佛”。

經過反複思量,智永終於決定死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在臨終前,他把弟子辨才叫來,對他說:“徒兒啊!為師大限將近,你靜靜地聽我說,不許插嘴。為師手裏這一本帖子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它是我們王家的傳家之寶,到了我的手上已經是傳到第七代了。按照祖上的規矩,這本帖子本來應該由為師傳給王家本族的子孫,但是為師是出家人,沒有子女,而且早與家人離散多年,王家的子孫究竟流落何方已經無從打聽。看情形,王家的這件傳家之寶要在為師手中失落了。倘若它受到了損壞或是流落到外人的手裏,為師死後,還有何顏麵去見曆代的祖宗?為師想了很長時間,覺得你倒是一個可以托付的人,你是為師的大弟子、得意門徒,說起來也不能算是外人;而且你本性善良,又忠實可靠,為師也信得過你;再者,你誌趣高雅,又對文章、書法均有涉獵。這本帖子留給你,也算寶劍配英雄,你一定會體味到它不凡的價值而好好地珍藏。所以,為師準備把它留給你。希望你謹慎地保存,我也好向九泉之下的曆代祖先有個交代,你願不願意接受為師的這個要求?”

辨才和尚跪在師父的床前誠懇地回答說:“弟子一定遵奉師父的指示,絕不會辜負了師父對弟子的期待。”於是這本稀世之珍《蘭亭集序》在王家子孫中傳了七代之後,流入了外人的手中。

雖然辨才和尚不是王家的子孫,但他對書法也很有研究,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他完全遵奉師父所囑,不敢有絲毫疏忽。他怕這本帖子受到濕氣的侵蝕,更擔心它被人偷走,因此特地在自己臥室的屋梁上挖了一個洞,把帖子藏在了裏麵。

在這個時候,當政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不僅在政治軍事上有十分卓越的才能,在文學藝術上也很有研究,對於書畫的收藏更有強烈的癖好,唐太宗所收藏的書畫中,尤以王羲之的作品最多。他常常對臣下說:“天下人要談書法,隻有王右軍,不提王右軍,就根本沒有辦法談書法。”

他曾花費很多心力去收集王羲之的字畫,帝王之尊的身份也自然給他帶來很多的方便。沒多久,王羲之的作品隻要稍有名氣的幾乎都已成為他的私人的收藏品了。盡管網羅了不少王羲之的字,但最令他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單單少了《蘭亭集序》。他曾遺憾地說:“《蘭亭集序》是王羲之一生作品的精華,縱然朕收集了這麼多他的作品,可少了《蘭亭集序》也是枉然。朕不相信它已經失落,一定還被某位文人雅士所收藏,朕要通令全國官吏,密切注意,一定要查出它的下落。”經過一番勞師動眾的明察暗訪,總算打聽出《蘭亭集序》的下落了。原來這本字帖的真跡在一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太宗接到報告後,迫不及待地下令地方官請辨才和尚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