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附錄:《孫子兵法》全文譯注(1)(3 / 3)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6)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7);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釋

(1)軍、旅、卒、伍,都是古代軍隊編製的單位。

(2)修櫓憤溫,修櫓,大盾,用以掩護軍隊接近城牆。憤溫是四輪車,車上有排木,蒙以牛皮,可容十餘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不能傷,是古代攻城的工具。

(3)距闉,闉通堙積土為山曰堙,距闉即在敵城牆附近積土為山,以便登城,或觀察城內情況。

(4)縻,束縛,牽製。

(5)同,參與,幹涉的意思。

(6)虞,準備。

(7)不殆,殆,危也,不殆這裏是不會失敗的意思。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迫使敵國舉國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差些;迫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差些;迫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差些;迫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差些;迫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差些。所以,百戰百勝,不能算是最高明的;不經戰鬥而迫使敵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運用謀略取勝,其次是運用外交取勝,再次是殲滅敵人軍隊,下策才是強攻城池。強攻城池,是不得已而采取的辦法。製造大盾和憤溫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材,要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將帥抑製不住忿怒,驅使士卒們像螞蟻一樣地去爬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所以善於用兵作戰的人,屈服敵人的軍隊而不用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曠日持久,務必用妥善的謀略來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就不受挫折,而可以取得全麵的勝利,這就是“謀攻”的原則。

用兵的方法,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合圍它,五倍於敵就進攻它,一倍於敵就設法分散敵人而各個擊破它,與敵人兵力相等就要能抗擊它,兵力比敵人少就要能擺脫它,條件不如敵人就要避免交戰。因為,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守硬拚,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會強盛,輔佐有缺陷,國家就會衰弱。

國君有三種做法是貽害於軍隊的:不懂得軍隊之不可以前進,而一定要它前進,不懂得軍隊之不可以後退,而一定要它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懂得軍隊的各種事務,而幹涉軍隊的管理,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的權變,而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疑慮。全軍既迷惑又疑惑,諸侯乘隙來攻,禍患就臨頭了。這就叫做自亂軍心,導致敵人取得勝利。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因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麼情況下不能與敵作戰的,就能勝利;懂得根據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戰法的,就能勝利;全軍上下團結一致的,就能勝利;用預有準備的軍隊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予牽製的,就能勝利。這五項就是預見勝利的條件。所以說:了解敵人而又了解自己,百戰不敗;不能了解敵人而能了解自己,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軍形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1)之下,善攻者(2),動於九天(3)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4)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5)。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6),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7)。故勝兵若以鎰稱銖(8),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9)之溪者,形也。

注釋

(1)地,極言其深的意思。

(2)銀雀山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無“善攻者”三字,而是“菩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後兩句同在一簡上,排除了接簡的差錯。這樣,其意義就成為:防禦者,既要藏於九地之下,以求保存自己,又要動於九天之上,以積極行動消耗敵人,逐漸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創造有利戰機,適時轉入進攻,消滅敵人,才能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3)九天,極言其高的意思。

(4)秋毫,禽獸在秋天長出的絨毛。因其細小,用以比喻份量輕微。

(5)不忒,沒有差錯,有“必然”的意思。

(6)修道而保法,這裏的“道”和“法”,都與《始計》篇的“道”和“法”意義相同。就是加強軍隊內部團結和保障各種製度的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