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附錄:《孫子兵法》全文譯注(3)(1 / 3)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能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注釋

(1)合軍聚眾,是動員、集中和編組軍隊的意思。

(2)和,古代稱軍門為和門。舍,建立營陣的意思。交和而舍,是兩軍對陣的意思。

(3)軍,底本作眾,今從《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校改。

(4)委軍,委,棄置。指不帶行李輜重的輕裝部隊。

(5)輜重捐,捐,舍棄。輜重捐,舍棄輜重。

(6)卷甲,就是將甲胄收卷起來不穿。

(7)倍道,是提高行軍速度的意思。兼行,是日夜兼程的意思。

(8)三將軍,春秋時,大國一般有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個軍。三將軍,指統率這三個軍的將領。

(9)蹶,挫折、失敗。

(10)委積,指軍需儲備。

豫,通與,參與。豫交,參與外交。

行軍,指用兵作戰。參閱《行軍第九》提要。

詐立,即以詭詐的辦法取勝。

陰,是陽的反麵,這裏指黑夜。

懸權而動,權是稱,懸權而動,就是把敵我情況比較衡量後,再采取行動。

軍政,古代一種兵書,現已失傳。

金鼓,是古代軍隊指揮的通訊工具。金即金鉦,鳴金示以收兵,擊鼓示以進攻。

旌旗,旗幟的通稱,也是古代軍隊指揮的通訊工具。

一人之耳目,直譯是統一人的耳目,意思是統一軍隊的行動。

逆,迎擊的意思。

遏,阻止。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方法,主將受領國君的命令,從動員、集中、編組軍隊,直到和敵人對陣,其中最難的,莫過於軍爭。軍爭之所以難,就在於要把迂回的道路作為捷徑,要把不利的條件變成有利。所以,一方麵要走迂回的道路使敵人不防備;另一方麵又要利誘敵人使其上當。這樣就能夠後於敵人出發,而先於敵人到達戰場,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了。

軍爭是為了爭取有利地位的,但是軍爭也是有危險的。如果用全部軍隊和裝備去爭利,就會由於行動遲緩而來不及;如果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就有失去補給的危險。所以卷起甲胄,輕裝急進,晝夜不停,倍道兼程地趕路,走上一百裏去爭利,三軍將領都會被俘虜,精壯的可以先到,疲憊的一定掉隊,其結果隻有十分之一的人能趕到;走上五十裏去爭利,前軍將領就會遭受挫敗,其結果也隻有半數人能趕到;走上三十裏去爭利,也隻能有三分之二的人能趕到。要知道軍隊沒有輜重就要失敗,沒有糧食就要失敗,沒有軍需儲備也要失敗。

所以不了解各諸侯國的企圖,就不能參與外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就不能用兵作戰;不用鄉導,就不能得到地利。用兵作戰要以詭詐方法取得成功,為造成有利的形勢而行動,以分散和集中作為變化的手段。軍隊行動迅速時要像風雨那樣急驟,行動徐緩時要像森林那樣從容,進攻時要像烈火那樣凶猛,不動時要像山嶽那樣穩定,隱藏時要像黑夜那樣難以窺測,行動時要像雷霆那樣迅速。在鄉間掠取糧秣,要分兵進行;占領敵國,要據守要地;權衡形勢,相機而動,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就能勝利,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上說:“因為相互間聽不到講話,所以使用金鼓;相互間看不見動作,所以使用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以指揮統一軍隊行動的。軍隊的行動統一了,勇敢的人就不得獨自前進,怯懦的人也不得獨自後退了,這就是指揮軍隊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用金鼓音響來指揮,白天作戰多用旌旗訊號來指揮。這是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聽能力的緣故。

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它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軍,可以動搖他的決心。敵人的士氣有三種狀態,當其旺盛的時候,有如朝氣那麼銳利;當其懈怠的時候,有如晝氣那麼衰弱;當其疲憊的時候,有如暮氣那麼消沉。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的銳氣,而在敵人懈怠疲憊時去進攻它,這是掌握士氣的方法。以我軍的嚴整對待敵人的混亂,以我軍的鎮靜對待敵人的喧嘩,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使我軍就近占領陣地以對待敵人的長途跋涉,使我軍安逸以對待敵人的疲勞,用我軍的飽食對待敵人的饑餓,這是發揮戰鬥力的方法。不要迎擊布置周密的敵人,不要進攻陣營嚴整的敵軍,這是靈活多變的作戰方法。

用兵的方法,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敵人背靠丘陵不要正麵攻擊,敵人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精銳所在不要向它進攻,敵人利誘不要上當,敵人撤兵回國不要攔擊,合圍敵人必須留個缺口,對窮途末路的敵人不要急於追迫,這是指揮作戰的原則。

九變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1)無舍,衢地(2)合交,絕地(3)無留,圍地(4)則謀,死地(5)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6),不能得人之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