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附錄:《孫子兵法》全文譯注(3)(3 / 3)

兵非貴益多,唯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釋

(1)處軍、相敵,處軍,指配置軍隊。相敵,指觀察判斷敵情。

(2)絕,橫渡,越過。

(3)視生處高,居高向陽的意思。

(4)隆,泛指高地。

(5)斥澤,鹽堿、沼澤地。

(6)右,古人以右為上,右背高,意思是“最好背靠高地”。

(7)前死後生,指前麵有天然障礙,後麵交通方便的地方。

(8)黃帝,傳說中上古時代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姓公孫,亦稱軒轅氏。

(9)四帝,指黃帝時四周部落首領。

(10)惡,厭惡。

絕澗,不能超越的山間溪穀。

天井,四麵高峻,溪水彙聚的地方。

天牢,深山峻嶺,煙霧迷蒙,易進難出的地方。

天羅,草木從生,行動困難的地方。

天陷,地勢低凹,道路泥濘的地方。

天隙,溝坑交錯,難以通過的地方。

潢井,低窪沼澤地帶。

蒹葭,蘆葦叢生的地方。

翳,遮蔽。薈,草木茂盛,通視困難的地區。

複,伏兵。掩襲的意思。

輕車,即馳車。

無約,沒有預先約定的意思。

倦,厭倦。這裏指厭戰情緒。

懸缶不返其舍,缶,古代盛水的器具,這裏指炊事用具。全句的意思是敵人拋棄炊具不回營舍表示即將決一死戰。

諄諄,諄,叮嚀;,疾言。諄諄是急迫交談的意思。

委謝,委曲婉轉地說話,進行道歉賠禮的意思。

親附,親近依附,就是愛戴擁護的意思。

罰,懲罰。罰不行,指紀律不能嚴格執行。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用體貼和愛護使他們心悅誠服,另一方麵要用嚴格的紀律使他們行動齊一。

得,投合。相互信賴的意思。

譯文

孫子說:凡配置軍隊,判斷敵情,必須依據下列原則:

橫過山脊,要沿著穀地翻越過去;占領山地要選擇居高向陽的地方;要背靠高地而不要麵向高地。這都是在山地配置軍隊的原則。渡過江河後,應當推進到距岸較遠的地方。敵人渡河來攻,不要在水麵上迎擊它,而要乘其渡過一半時再打擊它,最為有利。要想與敵人決戰,就不要扼守岸邊,軍隊要配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不要配置在敵之下遊。這都是在江河地帶配置軍隊的原則。遇到鹽堿、沼澤地,必須迅速通過不可停留。如果在鹽堿沼澤地內與敵作戰,必須靠近水草依托樹林,這都是在鹽堿沼澤地配置軍隊的原則。在平原上,要占領便於行動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地,前麵有天然障礙,後麵補給方便,這都是在平原地配置軍隊的原則。上述四項配置軍隊的原則,就是黃帝用以戰勝“四帝”的原則。

配置軍隊力爭占領高地,力避處於窪地。最好是向陽,最壞是陰濕。環境要衛生,補給要便利。部隊不生疾病就是勝利的保障。在丘陵、堤防等地,應該占領它向陽的一麵,最好是背靠著它。這些都是為了利於作戰而借助於地形。江河上遊下雨,就會有水沫漂流下來,要徒涉渡河,必須等到水勢平穩後進行。遇“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靠近。自己遠離它,讓敵人靠近它,自己麵向它,讓敵人背著它。軍隊附近有險阻、低窪沼澤地帶、蘆葦、森林和雜草叢生的地方,必須仔細地反複搜索,因為這些地方都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

敵人距我很近而仍能保持鎮靜的,是仗恃它占據著險要的地形。敵人距我很遠而來挑戰的,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占領平地而放棄險要,必定另有圖謀。許多樹木都在搖動,是敵人向我前進的征侯。草叢中設了許多遮障,那是敵人布置的疑陣。鳥群突然飛起,下麵必有伏兵。野獸驚駭奔逃,是敵人潛來偷襲。塵土飛揚得高而尖,是敵人的戰車來了。塵土飛揚得低而寬,是敵人的步兵來了。塵土飛揚得稀疏而縷縷上升,是敵人在砍柴。塵土少而往來飛揚,是敵人在紮營。敵人使者言詞謙遜而又在加緊戰備,是準備向我進攻。敵人使者措詞強硬而且擺著向我前進的姿態,是準備退卻。敵人先派出戰車占據兩側,是掩護其主力布陣。敵人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派人來講和,必有陰謀。敵人調動頻繁展開兵車,是期望與我交戰。敵人半進半退,是企圖引誘我軍。敵兵依靠著兵器而站立,是饑餓的表現。汲水而自己先飲,是幹渴的表現。敵兵見利而不進,是疲勞的表現。飛鳥群集的地方,下麵必無敵軍。敵人夜間驚叫,是軍心惶恐。敵軍紛擾混亂,是將帥沒有威望。敵軍旌旗亂動,是隊伍混亂,敵人軍官經常發怒,是由於軍隊厭倦,敵人殺馬吃肉,是軍中缺糧,敵人拋棄炊具,不回營舍,是準備死拚的“窮寇”。敵軍交頭接耳,急切議論,是其將帥不得人心。敵軍頻頻懸賞,是由於處境窘迫。頻頻懲罰,是由於陷入了困境。先對士卒粗暴而又害怕士卒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敵人與我談判措詞委婉而謙遜,是企圖暫時休戰。敵軍氣勢洶洶地向我前進,而又久不交戰,也不撤退,這就必須慎重地考慮它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