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的時候,劉邦為了項羽的軍隊經常劫奪他們的糧餉,截斷自己的後勤補給,使得漢軍運補維艱,感到十分煩惱。
有一天,劉邦突然和酈食其談起這件事情,他想向酈食其問計,看看他有什麼辦法破敵。
酈食其認為,劉邦可以從史實中檢舉他們的得失,排除失敗的因素,善加利用。之前夏朝的桀昏庸無道,被商湯所滅;商紂王昏庸無道,被周武王所滅,但是他們的後代卻都受到封賞,使他們永遠感恩戴德,真誠擁護,所以商湯、周武的基業才得以堅固。而現在暴秦的作風也是如此,自從滅了六國以後,秦朝竟然連他們的社稷也一起毀掉了,六國王室貴族的後裔一定會很怨恨秦朝,一有機會,就想摧毀這個暴政,所以秦朝僅僅傳到了二世就被推翻了。酈食其建議劉邦能夠效法前人,分封六國的後人,他們一定會對劉邦感恩戴德,全力效忠,到時候四海歸心,劉邦也可以在南方稱王,項羽也會低頭臣服。
這個計謀讓劉邦聽得拍腿叫好,他立刻派酈食其去鑄造大印,全權處理這件事情。有一天正在劉邦吃飯的時候張良求見,劉邦十分激動地把酈食其這個辦法和構想告訴了張良。
沒想到他卻認為如果劉邦這麼做的話,就把他的前程全毀了。劉邦聽了嚇了一大跳,他不明白張良說的是什麼意思。
於是張良就進一步給劉邦解釋清楚,說他可以至少指出來七八點這個辦法的不足之處。
第一,這個辦法錯的最大的地方就在於,分封的對象不一樣。桀、紂被滅之後,湯、武是因為自身的力量可以控製整個局麵,才敢於去封賞桀、紂的後人。而劉邦自己的力量弱小,光是項羽一個人,就可以讓他日夜擔憂,已經沒有任何精力再去控製天下了。
第二,周武王攻克殷都之後,立刻賜予匾額表彰商容,又重修比幹的墳墓,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但是現在的情勢,不容許劉邦如此的做法。
第三,武王能把存儲糧食的倉庫和鹿台的財寶都分散給窮苦的老百姓,而這一點劉邦卻做不到。
第四,周武王滅紂以後,就把兵車都改為民車,兵戈甲胄藏在了宗廟,表示天下太平,這些戰具將永不再用。以目前的情勢看來,劉邦更是做不到。
第五,武王滅殷之後,在全國各地開辦學校,發展教育,這種化幹戈為玉帛的太平盛世景象,劉邦也是不能效仿的。
第六,周武王還把那些戰馬全都放到華山南麓去,表示永不作戰;讓牛群放牧在桃林的荒野,表示不再用它來運輸戰時的糧草、輜重,這一點劉邦也做不到。
第七,追隨劉邦的一些智謀之士、軍事人才,他們背井離鄉,轉戰各地,大都是希望功成之後,能獲得封賞,可以榮歸故裏,光宗耀祖。如果劉邦就這麼把土地分封給那些封建殘黨,但是追隨他的那些功臣烈士,他們冒險犯難、出生入死,對劉邦都是一片忠心,如今卻沒有他們的份,心裏一定不是滋味。賞罰不分明,是犯了大忌。
第八,就算這批人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來,可是他們都想回到本鄉本土去當個一官半職,以便和家人團圓,免得東奔西跑,在刀口上討生活,一旦聽說他們的本國已經換了主人,沒有人再願意跟著劉邦去打天下了。
第九,劉邦想這麼做也可以,但是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力量能夠壓得住項羽,否則即使劉邦再分封,諸侯們還是會跟著項羽走的,前不久的彭城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訓。
張良說完這九點之後,很嚴肅地跟劉邦說,如果他真的這麼做的話,那麼,他的前途和基業將不複存在了。劉邦聽後,飯也吃不下去,驚出一身冷汗,十分感謝張良的提醒,趕忙放下飯碗,立刻下令停止鑄印,這才避免了一場未來的政治禍害。
劉邦雖然從善如流采納了張良的意見,不再分封六國後裔,但是缺糧的問題還是存在。他決定暫時和項羽談和,聲稱自己隻要擁有滎陽以西的地方就夠了,絕對不再向東進犯。而項羽本來打算接受劉邦的條件,但是範增極力反對,範增認為一定要趁現在漢軍窮困,容易對付的時候將劉邦鏟除,再讓他有休生養息的機會,日後就更難征服了。項羽這時候也想到了彭城的事情,於是決定撕毀談判,繼續進兵,再度圍攻滎陽。
劉邦見到和議沒有成功,而且再度被圍困,心中十分擔憂,希望陳平能夠有好的對策,陳平想了想,就說:“項羽待人十分有禮,畢恭畢敬,而且善於施舍小恩小惠,但舍不得行大賞、封爵邑。大王您雖然喜歡罵人,但是依然有人來投靠您,這全是因為大王您放得開,出手大方,高官厚祿隨手賜給下屬,毫不吝惜,所以自然有人願意效死。但是,大王如果能去掉自己的缺點,學習項羽的長處,前來投效的人一定會更多,如此一來,實力自然增強,再利用項羽的弱點,施用反間之計,派人到楚地散播謠言,說項羽麵前最親信的大臣,如範增、鍾離昧、龍且、周殷等人,屢建大功卻仍然得不到賞賜,惹得天怒人怨,已經和漢軍有緊密聯係,準備來個裏應外合,滅掉項羽,然後再和漢王均分天下。項羽本來就拿不定什麼主意,聽到這些謠言,心中一定會對他們猜忌,逐漸和這些人疏遠,甚至於讓他們自相殘殺。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揮軍破楚,項羽一定會被擊敗。”劉邦覺得陳平的主意不錯,就拿出四萬兩黃金交給陳平,要他組織特務機構,派出大批人員偽裝成各行各業的人,潛入楚地,大肆散播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