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崇煥從求學時代起,就開始關心國家大事了。在袁崇煥成長的歲月裏,正是女真逐步崛起的時候,也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執政的時代。他雖身在南國,卻一心念著遼東的失地。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他總要在廟前駐足,麵對土地神,常常念念有詞地說:“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
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崛起,北部邊疆蒙古遊牧民族虎視眈眈,東麵隔海相望的倭寇也隨時想攻擊大明王朝的屬國朝鮮,西南地區的安南也早已脫離了明王朝的統治。
明朝曾經為了遼東的邊事錯殺了兩個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而另一個就是薊遼督師袁崇煥,從而引發出一連串的曆史事變。萬曆帝誤殺了塔克世,塔克世是努爾哈赤的父親,所以,努爾哈赤含恨起兵,成為明亡清興的曆史關鍵點;而崇禎帝殺了袁崇煥就是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通俗地說,萬曆帝誤殺了塔克世,是大明皇朝自己製造了焚燒朱家皇朝大廈的縱火者;而崇禎帝錯殺了袁崇煥,就是大明皇朝又自己殺死了保護朱家皇朝大廈的救火者。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克星,而皇太極又恰恰是袁崇煥的克星。
袁崇煥一生第一大曆史功績就是在寧遠大捷中取得了勝利。他之所以會在寧遠大捷中取勝,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憑堅城以用大炮”。這個曆史經驗概括得很確切,也很精辟。袁崇煥獲得寧遠大捷,自然有其政治的、軍事的、策略的、思想的、經濟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指揮的、武器的原因;然而,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的主要經驗,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八個字,這就是:“指揮正確”與“武器先進”。
袁崇煥在寧遠大捷取勝之後,又先後在寧錦大捷和京師大捷相繼取勝。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奠定了袁崇煥在明朝和在曆史上的地位。袁崇煥的感人之處既是他的豐功偉績,更是他的品格和精神。
袁崇煥的精神,主要包含有愛國、勇敢、求新、清廉。“或問天下何時太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用在袁崇煥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袁崇煥的確做到了——當文官不愛錢,做武官既不愛錢又不怕死。他能夠愛國親民,任勞任怨,知難而上,敢於創新。他居官十年,熱血沸騰,儉樸清廉,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坦坦蕩蕩,其“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妾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
袁崇煥是明末清初中國政治、軍事舞台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傑出的軍事統帥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崇高的精神、勇敢的品格、頑強的意誌、求新的態度、清廉的作風、驕人的業績,在中國文化史上和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父親袁子鵬,一直世居在廣東東莞水南袁屋坪(今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水南村東臨東江,山清水秀,林木蔥鬱,風光綺麗。袁崇煥的祖父從東莞乘船,順溯兩江——東江與西江,到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縣、平南,從事木材、藥材生意。後來開設店鋪,蓋房定居。袁崇煥的父親子鵬,子承父業,落籍藤縣。袁崇煥青少年時期,經常隨家人乘船往返於西江上,求學探親,遊覽風光。
袁崇煥出生於一個農民兼商人的家庭。農民的勤勞與樸實,商人的睿智與機變,兩種文化,兩種性格,兩種教養,兩種熏陶,都對袁崇煥的性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袁崇煥在家庭的影響下,既不想種地務農,也不願奔走行商,而有誌於讀書上進,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為士做官,報效社稷。青少年時代的他,聰明伶俐,膽大果敢,身體矯健,讀書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