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機教兒孟軻醒悟
孟軻跟著母親來到新的居所後,每天在家讀書、認字。一天,小孟軻向母親提出:“母親,我也要上學。”孟母聽到兒子的要求,心底生出一股喜悅,通過選擇環境來影響和教育兒子的目的達到了。她立即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孟軻上學後,孟母每日為人織布縫衣。這日子持續了大約半年後,孟母感覺到兒子好像有些變化:過去孟軻回來總是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激動的感情自己無法控製。地講一講學了什麼功課,先生教了什麼生字,而最近一段時間,進家之後總是躲躲閃閃,有一種不安的神態。孟母心生疑問,又不便直接問兒子,於是在一天早晨悄悄跟著孟軻出了門。令她吃驚的是,這天中午,孟軻又假裝從學校回來,背著書包進了家門。進門後,母親把他叫到身邊問道:“軻兒,娘這布織得如何?”“很好哇。”孟軻應合著。他心裏覺得奇怪,母親從來沒問過織布的事,今天怎麼啦?“這布如果繼續織下去會怎麼樣?”孟母問。“是一塊很有用的布料。”孟軻回答。孟母拿出一把鋒利的菜刀,突然使勁一割,把所有的經(jìnɡ)線全部割斷。織了半截的布和經線分離了,布不成材,線也無用了。孟母間被驚呆了的兒子:“織布上的布和線還有用嗎?”“沒有用了,它們全成了廢物。”孟軻回答說。“人受教育也是一樣的,堅持下去,就會成才,半途中斷,就會成為廢物。這就是所謂的‘半途而廢’。”母親的話音剛落,孟軻就老實承認道:“母親,孩兒錯了。”孟母語重心長語重心長:話語懇切,情意深長。地說:“希望你知錯能改,一定不辜負辜(ɡū)負:對不住(別人的好意、期望或幫助)。父母的希望,好好學習,長大做個有學問的人。”學而專心立誌成材孟軻聰慧早熟,孟母教子有方。在孟母巧妙的引導下,小孟軻過了10歲,就專心投入學習了。他經常和先生討論問題,探討可以吸收的道理。當地學堂的先生已經不能滿足孟軻的學習要求,他想到外地去遊學。孟母雖然不願意離開兒子,但為了他的前程,還是很痛快地支持了兒子的選擇,並且建議孟軻先去魯國,那裏距離較近,又是孔夫子的故鄉,還是自己祖先的所在地。孟軻接受了母親的建議,帶著母親的厚望和自己的向往,走上了遊學之路。
孟軻來到魯國都城曲阜,尋訪了許多學者,最後選定了子思做老師。子思是孔子的後裔(yì),是精通孔學的大學者。孟軻在外遊學3年,飽讀儒家經典,成了儒學的最大繼承者。他學有所成之後,決定學以致用,了解政治,力爭效力於民,學習治國之道,以便將來成為有名的“士”。
後來孟軻果然成了大學問家、儒家思想的繼承人。他曾在宋王偃稱王時遊曆宋國、滕國,入魏先後會見魏惠王、魏襄王,繼而任齊宣王的卿。因為其主張不見用,就退而和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說,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反對武力兼並,他的理論核心是“仁政”。認為隻有“不嗜(shì)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係。孟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著作有《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