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偽新戰場
科技&創新
作者:潘奮圖
過去一年,路易·威登、登喜路、卡地亞等奢侈品牌均在中國掀起打假風暴。但上述打假行動多秘而不宣,與普通消費者絕緣。長久以來,以假亂真的高仿品令資深的業內人士防不勝防,而基於傳統防偽技術的鑒定過程往往需耗費數月之久,深受其害的品牌們通常更願意被動保持沉默。
而在沉默的背後卻是不斷升級的較量。Chanel是最早向公眾公開防偽手段的奢侈品牌。該公司宣布,將采用一種獨特的編碼方式來控製每個手袋的生產過程,這個識別碼是唯一的,並且印在一張熒光的卡片上,隨著手袋一起出售。
這種防偽手段對消費者來說簡單明了,但也容易被突破,目前已出現諸多仿製品,沒有經驗的人也分不清卡片的真偽。傳統防偽技術已難以應對越來越高明的仿冒者,深受其害的品牌商們越來越重視防偽技術的突破。其中,最為顛覆性的當屬DNA防偽—這項技術利用生物的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具有的序列專一性及複雜性,將DNA進行特殊強化處理,使得DNA可與特殊媒介均勻混合,植入到各種防偽材料中。依照產品特性,其可分為3大類:DNA防偽油墨、DNA防偽標簽、DNA防偽芯片。
“DNA的原理很容易理解,但DNA的信息卻很難破解。對仿冒者來說,要破解DNA的密碼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成本。並不劃算。”防偽技術公司DNA Technologies執行董事、總經理Mike Hayes對《環球企業家》說。
上世紀90年代初,DNA Technologies創始人Charles L. Butland曾為動畫工作室與畫廊提供藝術品的防偽鑒定係統。此後,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殺人案則給予Charles啟發,其耗費一年時間將DNA加入到原來技術中。
時尚品牌Stussy則是首批嚐鮮者。這一主打年輕與運動的品牌一度被大量仿冒。當時,DNA防偽技術仍是新鮮詞彙,“Stussy對這項技術做了很多宣傳,人們對其印象是‘完全不可解碼、複製’,能對仿冒者起到威懾作用。”Mike解釋說。當下,這種DNA防偽技術已被不少品牌采用。
DNA技術最早備受被藝術家青睞。美國油畫藝術家Toms Kim的作品在上世紀90年代價格不斷走高,贗品亦因此充斥市場。後來,他將自己的DNA信息加至作品中,藏家若想獲悉真偽,隻需送至實驗室檢測一下油畫的DNA信息即可。
DNA信息添加至防偽標簽、材料中很容易,其加工成本很低。但對於仿冒者來說,要破解這些密碼卻要很長時間。更為重要的是被破解之前,DNA信息可能已經更新多次。
2000年,悉尼奧運會紀念品采用DNA Technologies的防偽技術。其原理很簡單,提取知名運動員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DNA樣品,切 取其中的某一特定片斷,將其遺傳基因密碼 大量複製並用蛋白質保護起來,混入染料中,再用該染料染製布料製作標識、標簽防 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