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美國危機之年(1 / 1)

2013:美國危機之年

專欄

2013年2月28日,華盛頓各方未能達成一致,美國“自動減支”計劃已開始生效。但這還隻是危機之年的開頭。在未來數月,華盛頓還將麵對接踵而至的挑戰—每一步都有可以預見的時間表,但由此造成的後果卻可能無法預料:

自動減支。 2011年8月美國失去3A主權信用評級時,國會通過法案,同意對軍費和非軍費開支進行自動削減。由於民主黨人主要支持減少軍費,而共和黨人則傾向於減少非軍費開支,兩黨未能達成一致。結果,華盛頓現在隻能妥協,接受12億美元的政府支出削減計劃。

“政府維持法案”。目前,美國聯邦政府依然入不敷出,寅吃卯糧。因此,華盛頓需要在2013年3月27日之前通過一個支出預算案,抑或“政府維持法案”,以確保本財政年度美國政府仍可正常運行。

赤字和債務。當前,美國債務負擔總額超過了16.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一位納稅人負債14.7萬美元,或每一位美國公民負債5.3萬美元(比希臘人還多1.5萬美元)。美國還要應付2013年1月1日政策帶來的“後遺症”。當時,奧巴馬總統與共和黨人達成了一個“迷你協議”,把一些困難的決定推遲決策。

布什減稅政策。如果不做出重大政策調整,美國債務負擔還將在未來十年增加10萬億美元。這些債務中的近40%,來自於所謂的“布什減稅政策”。減稅僅僅讓1%至5%的美國人得到了好處。共和黨人希望保留所有的稅收減免優惠。而民主黨人則想要縮小減稅範圍,主要讓中產家庭獲益。雙方妥協的結果,是大多數富裕家庭都繼續受益,中產階層大部分也都將進入了減稅之列。但如此一來,不僅沒能解決赤字問題,反而加重了債務負擔。

失業救濟。1958年以來,隻要失業率超過7.2%,華盛頓政府就會一直采取緊急失業保險救助政策。去年,共和黨人試圖終止這一法令,盡管當時的失業率還接近8%,最終,兩黨同意將此項政策延期一年。然而,到這一年結束時,美國失業率還是沒有下降到8%以下。沒有可靠的促增長政策配合,繼續延長這一政策的有效期,隻會進一步加重美國的債務負擔。

問題在於,“自動減支”會迫使人們在錯誤的時間,用錯誤的方式,做錯誤的事。減支的本來目標,是要減少社會福利項目的支出,也就是說,減輕政府的社會保障負擔,尤其是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支出—這兩個領域的支出已經失控。但目前的減支重點,卻主要集中在可支配支出方麵。

此外,減支還采取了錯誤的方式,最初的目標是每增加一美元稅收,減少2至3美元的支出。而現在,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1:4。與“均衡方式”相比,這樣的做法幾乎一定會加劇收入的兩極分化。

最後,就是時機選擇不對。在四年相對艱苦的生活以後,美國經濟終於顯現出一些萌芽般的複蘇跡象。而減支計劃一項就可能在2013年減少70萬個就業崗位,並將經濟增速拉低0.5%。

富裕的美國人不會為此付出代價,倒黴的是中產階層、軍人家屬和低收入勞動者。

樂觀主義者認為,美國的減支措施是一個正麵成果。畢竟,自動減支計劃會在未來十年內減少1萬億美元美國赤字。另外,預期利息支出的減少幅度,每年還可達7000億美元。增收減支累計達到4.2萬億美元。然而,如果華盛頓政府願意廢止布什的減稅政策,幾乎一夜之間就可以實現上述成果—而且還沒有當前措施所伴隨的痛苦、社會分化和動蕩。

現在,美國財政政策調整的最終效果,與歐洲人熱衷的財政緊縮措施類似:財政赤字的確會下降,但失業率也會居高不下。如果華盛頓不能提出一個切實可行、兩黨一致的中期財政調整計劃,美國市場的波動風險,即可能會透過金融、貿易和投資等渠道,以及對市場信心的影響,波及至世界其他地區。歐洲和亞洲均無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