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目標顧客真正恰當的身份,利潤自然滾滾而來。
“顧客至上”是西方營銷理論中的一個經營理念,在中國市場經濟初期時被傳到了中國,“顧客至上”被我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譯解為“顧客就是上帝”,這也昭示著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但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與深入,一般性服務已經普及,微笑待客、質量擔保、售後服務等原來算是“奢求”的服務已經變成今天企業市場準入的標準門檻後,顧客的“上帝”身份,似乎就不那麼恰當了。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企業與顧客不存在仰視或是俯視的關係,因為,企業為顧客創造以商品為載體的價值,顧客用金錢作為酬勞來交換這種價值,談不到人與上帝的關係。而且,顧客也不需要一個虔誠的信徒,需要的隻是一個能為其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人,如果你是這個人或組織,那麼不用把顧客視為上帝,顧客也會心甘情願地掏腰包,反之,如果你所提供的產品不是顧客需要的,即使你燒香叩頭消費者也不會對你這個虔誠的信徒多看上一眼。而且,現在這樣一個事實擺在我們企業麵前:即使把顧客當作是上帝,也不會獲取得更高的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甚至被寵壞了的顧客會反複無常,經常發脾氣,給企業難看,使企業忙前忙後,焦頭爛額,卻還討不到顧客的好。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狀況與思想文化的多元,顧客的結構、特征與思想也變的多元複雜,這時我們似乎應該摘下顧客頭上的上帝光環,以發現的目光,重新定義一下顧客的身份。
顧客是惟利是圖者
這裏說的惟利是圖不是貶義詞,隻是描述顧客的消費立場與消費特征。顧客付出了金錢、時間、購買風險等各種成本,目的當然是要換取自己期待的利益,顧客並不想做上帝,隻想合理的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你能提供,顧客自然忠誠於你,你的對手能提供其更想要的價值,其自然會毫不猶豫的離開你,雖然你平時奉其如神明。所謂滿意與忠誠是建立在滿足了顧客利益需求基礎之上的。
MP3播放器的行業領導者,擁有大量高滿意度,忠誠度的顧客,但當其對手推出MP4的時候,這些高忠誠度的消費者並沒有等待這家企業生產出MP4後再購買,而是馬上把消費轉移到那家最先推出MP4的企業。市場交易中顧客對企業或品牌忠誠的前提是誰可以為其提供更多的價值,因此,受到競爭對手的影響,顧客的滿意與忠誠是在動態變化著的。利益交換是市場經濟構成的基礎,我們企業講求利益的最大化,那有什麼理由不讓消費者選擇利益最優化呢?麵對“惟利是圖”的顧客,我們做一個虔誠的信徒是不夠的,隻有持續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消費者沒有比選擇你的商品更好的選擇時才會忠誠,此時,也許你還會是顧客的上帝。
顧客是朋友
企業與客戶產生友誼,主要是建立在雙方利益交換的基礎之上,因此,這是一種比較合理也相對穩定、恰當的關係。企業如果能做到以顧客為友並使其也以你為友的話,那麼這個企業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這種關係的建立技巧可以用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虛其心,實其腹”——讓顧客得到實惠,即而對你形成依賴。對顧客提供保姆式服務,讓他們慢慢懶得或失去選擇與思考的能力,隻知道出現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這個朋友,此時隻要你能真誠的善待他,穩固的供求關係與滿意、忠誠是唾手可得的。
IBM雖然是生產型企業,卻定位於服務業,以服務來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顧客提供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IBM員工的上班地點不是在IBM的公司,而是在客戶的企業,工作就是為客戶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其不僅是銷售他們的產品,還提供戰略建議、管理指導,再到產品的維護、使用培訓等,當顧客需要一些IBM沒有的產品時,IBM甚至會幫助客戶以最的低價格采購競爭對手的產品。為什麼?因為客戶的所有需求IBM都幫其做了,客戶必然對其形成依賴,有什麼事自然會先想到這個“朋友”,到了這個時候,在向其銷售產品,自然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