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的風雲變幻
如果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僅僅在於表現一個可憐的太子想要複仇和一位勇士想要報答知遇之恩,也就不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了。其實荊軻和太子丹的事跡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不僅能看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形勢和風貌,還可以了解到各個階層人們的心態和對天下即將統一及秦帝國的看法。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雖然征戰不斷,但是在這樣一個彌散著戰火硝煙和血腥味的時代,卻湧現出眾多對後代產生著巨大影響的傳奇人物。他們中有政治家,為後世確立了治國的方法,如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商鞅的變法開啟了我國法治的時代;有軍事家,如孫臏寫下了傳奇的戰爭策略;有思想家,如孔子和老子,為我們創立和營造了中國人至今還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和文化價值觀念;有文學家,屈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並且留下了瑰麗奇幻的詩篇……於是我們對這個充滿著驚奇和殘酷的時代懷著極大的興趣,後人不斷講述著這個時期的曆史,甚至將這個時代的人物神化。
說到春秋與戰國的曆史,離不開稱霸在中原廣大範圍內的諸侯國,什麼是諸侯國呢?這還要從周王朝統一天下開始講起。商朝末年在昏庸殘暴的紂王統治下,政治已經極度昏暗,周武王姬發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了全國的政權,建立了周王朝,形成了一個疆域更加廣闊的新的統一的國家。周武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賢君,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也是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周武王建周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把土地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保衛王室。這就是有名的“封建製”,但是這個封建製可不同於後來的以農民和地主對立為基礎的封建製社會,它在周代是“分封以建國”的意思。封國的麵積大小不一,周天子根據封國國君的爵位高低,功勞大小和與王室的親疏程度來決定賜予土地和人民的多少。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如春秋時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這些封國的國君就叫做“諸侯”,他們的領地就叫做“諸侯國”。諸侯們必須服從周王室的統治,按期向天子納貢,並隨同天子作戰,保衛王室。這些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圍繞著京畿排開,相對於外族起著屏障的作用。《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荀子·儒效》謂“周公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可見,當時周天子封的諸侯之多,而且大部分是皇室成員。當時比較大的諸侯國有魯、齊、燕、魏、楚等。“烽火戲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有名的故事就都和諸侯有關,在西周他們是很強大的一股政治勢力,並且到了東周時期,這些諸侯即將成為曆史的主角。
公元前9世紀,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國人在高壓政策下,“道路以目”,不但不敢對君主和國事妄加評論,而且幹脆不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碰見,用眼神交流。召公虎規諫厲王防口甚於防川,但是監謗更加嚴重了,國人忍無可忍,於公元前841年,舉行暴動,攻入王宮,國王倉皇逃奔彘,公元前828年,國王死於彘。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動”。從這以後周王室的實力開始衰微,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但是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製力逐漸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