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然避難所
借蜀地而立國史料中多次以天府來稱謂四川。四川險要的地形,閉塞的交通,沃野幹裏的富庶,曆來是建國基礎和國家的避難所。
秦國兼並六國之前,司馬錯說“蜀者國之寶,可以兼濟中國”,欲圖天下,必先圖巴蜀。秦滅蜀後,大規模的改造和移民使蜀地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轉變,巴蜀則為秦國統天下提供了後援支撐。借蜀地而立國,從此為後世效仿。楚漢相爭時,蕭何、張良皆建議以漢中為基礎,安寧巴蜀,收複三秦。張良說:“……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劉邦最終以巴蜀為基礎,奪取天下,並組織修複古蜀道。東漢末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政治路線圖就是取益州而安天下。蜀地雄厚的經濟實力,成就了劉備的建國夢「且與魏、吳鼎立40餘年。
國之避難所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進入成都,住了3年。唐僖宗避黃巢起義逃亡成都,待了4年。兩位皇帝均選擇四川作為政治避難地,且都在四川度過了政治危機,使唐王朝得以延續,這是成都首次作為國家危亡時的大後方。
四川也是農民起義軍逃避朝廷追剿的首選地。明末,張獻忠曾在兩次走投無路時進入四川,甚而建立“大西”政治,但兩年之後便被迫退出成都。200年之後,石達開也在走投無路之際進入四川並建立根據地,可歎年後在大渡河畔的安順場全軍覆滅。
紅軍在四川的求生之路在紅軍長征的3年前,紅四方麵軍在川東北建立了川陝根據地,隊伍壯大至8萬人。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離蘇區,幵始長征,突圍過程中紅軍銳減至3萬人。遵義會議後開始執行向川西北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建立根據地的戰略。紅四方麵軍突破嘉陵江防線,開始長征後在懋功與中央紅軍會師。紅二、六軍團於1935年身處絕境之時,渡過金沙江走向四川,尋找求生之路。1936年7月,紅二、四方麵軍在甘孜會師。
長征詩碑紅軍的三大主力幾乎同時在身處絕境之時進入四川。長征曆時兩年,而在四川便長達1年零8個月,長征中紅軍途經四川60的縣,路經曆了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以及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險,完成了從求生到重生的蛻變。危難時刻,四川挺身而出,成為紅軍逢凶化吉的勝利場。
1985年中共中央在四川鬆潘縣豎立全國紅軍長征紀念碑總碑。
抗戰大後方1937年11月淞滬會戰失利,國民政府發布宣言“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曰移駐重慶”,隨後黨、政、軍機關遷到重慶,以四川為中心的抗戰大後方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早在兩年前,四川即被視為“複興民族最好的根據地”。蔣介石在抗戰時曾說過:“隻要我們四川穩定,國家必可複興!”“就是隻剩下了我們四川,天下事也還是大有可為。”
在抗戰中,四川承擔了國民政府戰爭總費用的13。四川也占全國征收稻穀總量的近4成。抗戰中四川人還從捉襟見肘的生產生活中節餘大量糧食,慷慨接納了1000多萬外省入川的難民。全麵抗戰後,四川共有40餘萬成建製的軍隊開赴前線,四川每年還向前線輸送10萬至30萬士兵。當時有260萬川籍士兵浴血在各大戰區,以至於有“無川不成軍”之說。抗戰中川軍約占全國抗曰軍隊傷亡總數的15。抗戰勝利後,篇《感謝四川人民》的社論讚揚“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的”。
詩仙、詞聖、鬼才,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四川位學者從三星堆“蜀人縱目”中得出四川人的成功經驗:“敢長成這樣,是得有定勇氣……做出成就與否,暫且不論,先把自己長得獨特點,弄成稀缺資源再說。”位學者則說:“四川出才子,不出貞婦。出文化莽漢,不出道德聖賢。四川人的文化品格,為中國文化貢獻出個偏離儒家正統的異端列傳,個以自由精神去克服、對抗、藐視和顛覆儒家禮教與皇權專製的文化集團……”
四川出文化異類,四川文化的離經叛道是不爭的事實。司馬相如不但漢賦寫得好,泡妞也是頂級高手,曲《鳳求凰》撩撥得卓文君舂心蕩漾!連私奔都那麼理直氣壯。李白,副俠客行頭,遊離在禮教之外,狂放得像今天的嬉皮士。蘇東坡,肚子不合時宜,長期在流放的路上,縱情於詩酒之間。20世紀30年代的厚黑教主李宗吾曾官至四川教育廳副廳長,卻以本《厚黑學》道破幾千年文明史的潛規則,被譽為“影響中國20世紀的十大奇才怪傑”之。另個當代鬼才戲劇家魏明倫童年失學,9歲唱戲,卻在戲劇、雜文、賦中表現出驚人才華,其作品神秘詭異、變化無窮,將川人的鬼聰明、“爛腦殼”發揮到極致。
四川也占據著中國詩歌的半壁江山,“自古詩人例到蜀”。今天四川仍然異類詩人輩出。幾乎曾獨領中國先鋒詩歌的風騷,他們大多熱衷於飲酒狂歡和浪跡天涯,目的僅僅是“找遠方、找酒、找女人”,他們的詩集往往反響不俗。翟永明、何小竹、李亞偉、楊黎、石光華、尚仲敏……至今活躍在成都寬窄巷子,過著愜意的詩酒生活。四川出了個鄧小平鄧小平出生在四川東部的廣安小縣城,少年留法並參加革命,參加過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成為第代領導成員。小平同誌的政治生涯曾三起三落,度下放至拖拉機廠勞動,十屆三中全會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終成偉業。四川學者陳世鬆說四川人既保留了南方人靈巧輕揚的個性,又體現著西部文化的雄健堅忍和粗樸直率。鄧小平恰恰將這種性格表現得最為充分,作者認為其性格可歸納為“敢、穩、忍、堅”這四個字,恰好是“外戎內華”的最好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