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別的那一日(1 / 2)

辭別的那一日

奧斯特洛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的一天》,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在病榻上堅持寫作、會見友人及回憶往事。我要記下的是訪問莫斯科最後一天的經曆。

上午9點,導遊尤拉正在賓館的大廳等我們,這個莫斯科語言學院五年級學生,長著一張娃娃臉,漢語馬馬虎虎,人很熱情。他招呼我們上車,直奔郊區的勝利廣場――這是為紀念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爭而建立的。從1983年動工,一直到2000年全部建成,用了17年時間,比整個衛國戰爭和戰後恢複時期還要長。這期間克裏姆林宮上的鐮刀斧頭旗換成了三色旗,蘇聯的曆史結束了;但衛國戰爭勝利的旗幟卻是俄羅斯民族永恒的光榮,誰上台都要舉這個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終於在普京時代建成了,中間聳立著141、8米高的方尖碑,寓意那場戰爭經曆了1418天,碑的上部雕著勝利女神妮卡像,隻有仰視才可看到。尤拉領我們走進戰爭博物館參觀,這是一座白牆至頂的巨大天穹似建築,周圍是由半圓形的白色大理石柱廊環抱。在展覽館前廳,我們看到了這場戰爭的最高統帥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雕像。在另一個榮譽堂我們看到了刻在牆上的一萬多個蘇聯國家英雄的名字。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有2000萬俄羅斯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名字寫遍俄羅斯的大地。巨大的立體實景展廳裏,遠景的繪畫、近景的雕塑,加上聲光電的效果,讓我們感受到了硝煙滾滾和槍林彈雨,如同親曆了那場戰爭的殘酷、激烈和壯麗。那是人類的正義戰勝邪惡最偉大的史詩畫卷。走出戰爭後,才感到和平的寶貴。從博物館通向紀念碑的大道兩旁,是一片片草坪花壇,還有噴銀吐玉的園形噴泉。一群群的孩子簇擁著著婚紗拖地的新娘和西裝革履的新郎,走向紀念碑,並獻上束束鮮花,他們的真誠和莊重,讓我們感動。尤拉說,到他結婚時也會來獻花。

中午我們又跑到郊區的“人民飯店”吃飯,這是莫斯科最大的中國餐館,是莫斯科華人協會的副主席溫先生開辦的,規模可觀。溫先在國內當兵轉業後到比利時留學,七年前來到莫斯科,開辦了這家飯店,還辦了一份中文的《莫斯科華人報》。我翻看了一下這份四開八版的小報,除了國內時政要聞、文體新聞,也有些批評國內政策的文章。這也許是“小罵大幫忙”吧。溫的父親曾任解放軍副總長,他是當地華領。席間他還講了為爭取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7月13日那天,在莫斯科世貿大廈門前,他們組織的華人隊伍把“法倫功”分子趕得抱頭鼠竄。申辦成功後,他和華人大宴中國申奧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