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的年輕和古老(1 / 1)

聖彼得堡的年輕和古老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要在莫斯科的列寧格勒火車站出發。這個城市的火車站很多,到那個大城市方向都有專門的火車站,這一點和中國完全不同。深夜時分,車站裏人並不多,白色大理石的列寧雕像立在大廳中間,我們提著行裏在他的腳下走過。

上午7點我們到達聖彼得堡的莫斯科車站。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古老的歐洲城市,建築似羅馬、巴黎,城市格局如阿姆斯特丹――臨海伴河的水上之城。其實她比莫斯科年輕500多歲,建城還不到300年,和歐洲那些名城比,她還是小字輩。莫斯科是從一個小村落一個世紀一個世紀發展起來的,而聖彼得堡隻在幾年之間建成的。她的締造者是彼得大帝。他用自己的權威和暴力,在波羅的海的芬蘭灣按著歐洲大城市的樣式建設了麵向海洋麵向世界的新城,並把首都從有歐洲特點的俄羅斯城市莫斯科搬到有俄羅斯特點的歐洲城市聖彼得堡。俄羅斯的一些曆史學家認為,首都的這次遷移實現了中世紀的俄國向近代的俄國、封閉的俄國向開放的俄國、落後的俄國向強大的俄國的一次曆史性的跨越。

導遊塔尼婭小姐邊向我們講述聖彼得堡曆史邊把我們引導到勝利廣場附近的航空賓館,簡單的早餐後,我們便開始了對這個城市的探尋。聖彼得堡的曆史必須從彼得大帝說起,彼得1682年10歲時即位,1689年17歲時掌權,1697年他25歲時化名米哈伊洛夫,私訪西歐,考察科學技術和文化,他曾到荷蘭當過造船工人,親身感受了西歐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偉大曆史變革,並立誌改變俄羅斯一個黑暗的農奴社會的落後和貧窮。1698年彼得回國後便發動了政治、經濟、軍事、科學和文化的革命。這場革命就是從在北緯60度的冰天雪地的海島上建設新的首都開始。建設者有被暴力驅使的戰犯農奴,也有彼得從歐洲各國請來的工程師、畫家、工匠。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輝煌。我們坐著旅遊大巴在聖彼得堡走馬觀花,每一個大街上的幾乎每一座建築都讓我們驚歎不已。這座城市是歐洲和俄羅斯十八到十九世紀精美建築的展覽。莫斯科火車站前那條長5、5公裏的涅夫斯基大街上,聳立著的喀山大教堂,是完全模仿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而建,典型的文藝複興式的建築。大街的臨近運河處,還建有著名的基督複活教堂,與莫斯科紅場的瓦西裏教堂一樣,有七個螺殼式的尖塔,最高的頂端比莫斯科的還高一倍,塔身也是紅磚褐瓦,色彩鮮豔。這是一個河流縱橫,島嶼錯落的城市,400多座橋梁連接著100多個島嶼,組成了這座奇麗的“北方威尼斯”。每一座橋都是一個磚石鐵藝和雕塑構成的精品。涅夫斯基大街南端運河上的銀行橋上雕刻兩對半獸半鷹的怪獸嘴裏刁著吊橋索鏈,橋身由鐵藝裝飾,輕盈便捷。還有那橫跨涅瓦河上的安尼契哥夫橋頭的四個橋頭上的四座雕塑――馬和馭手的姿態各異,都是互相征服的激烈交響,令每一個過橋者忍不住駐足觀望。而每一座島都是由建築樹林組成的花園。建築都臨河而建,希臘式高大的石柱和精美簷廊是這些建築框架,米黃和灰白色是這些建築的基調。宏大端莊,優雅合諧,是我對聖彼得堡城市建築的總體印象。

這是一個改革者按著自己的理想建設的伊甸園,它的藍本是歐洲開放進步的文化。這些建築中有供自己享受的宮殿和花園,更多的是公共的文化空間――學院、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和銀行、商場。和莫斯科比,聖得堡少了高牆深院,多了廣場和花園。對這個城市的評價總是和對彼得大帝及其改革相關聯。我在參觀冬宮時買的一本畫冊上讀到這樣的話:“有人喜歡聖彼得堡,有人恨聖彼得堡,但是沒有人冷漠以待。俄國人對涅瓦河岸上的鮮明的歐洲主義態度也不一。固然佩服,這是俄國以前沒有的城市富麗,也感覺這個城市算是後天造在俄國沒有深固根源的城市。有時候不同意接受這個在芬蘭沼澤上完成好像快要深沒入水的首都。”

無論別人接受與否,聖彼得堡不但沒有沉入大海,而且還創造了震驚了整個世界的曆史――彼得一世的曆史變革,十二月黨的起義,1905年血腥的星期日,改變了全世界的1917年二月和十月的革命,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對城市堅強自衛……這期間這個城市幾易其名: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每次更名都記錄了這個城市的每一次蛻變。

對聖彼得堡最初的印象:年輕的聖彼得堡比古老的莫斯科更古老。我想,不是因為莫斯科新的現代的建築太多,而是因為聖彼得堡經曆和承受的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