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篇之一(1 / 3)

南美篇之一

在東交民巷出發

天高雲淡,風和日麗,9月正是北京最好的季節。

早上9點,李偉開車送我到東交民巷50號――中國記協報到。這是一座當年法國銀行家的小洋樓,樓前右側是一個中國式的四合院。中國記協國際部就在這兒辦公。在國際部會議室,見到了中國新聞代表團其他幾位成員。重慶宣傳部的劉部長,上海文彙報的呂總,天津今晚報的王社長,中國青年報的樊總,中宣部黨建雜誌的付總。最後到達的是北京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田歌。雖不如屏幕上那樣光彩照人,但她典雅大方的氣質還是讓大家的眼睛一亮。剛一坐下她就從自己的小包中拿出口紅,裝扮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大概是主持人的職業規範。這一路上,她自然是我們的形象大使了。

中國記協的黨組書記徐心華同誌是我們的團長,他曾是新華社的資深記者,當過中宣部的新聞局長和經濟日報社長。代表團的秘書長是記協國際部陳樹勳主任。他精通英語,有豐富外事經驗,又特別熱情周到,使我們受益非淺。大家互相作了介紹。然後由新華社國際部和中央廣播電台國際部兩位曾在巴西和墨西哥工作的記者向我們介紹這兩個南美大國的情況。兩國這幾年經濟發展很快,政治民主化進程也引人注目。他們都說到,上帝對這兩個國家特別的偏受,氣候宜人,風光秀麗,物產特別豐富。不過,巴西的治安不好。他們特別提醒我們注意。田歌一再打探購物方麵的情況。看來有田歌在,我們就不愁買不到好東西了。

中午徐書記宴請我們一行。新聞界的人最好溝通,飯吃了一半,大家都成了老朋友了。

下午到西單的圖書城買了此次要途經和訪問的德國、巴西、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地圖和相關的資料。

晚上到中山音樂廳去聽音樂會。這是我的例行活動。每次到北京一定想辦法聽一場音樂會或看一場文藝節目。先到了一個小時,在中山公園轉了一圈,看了五色土壇,這裏是皇帝祭天的地方。音樂廳設施不錯,不用電子音響設備,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清楚地聽到音樂。音樂會是由中美友好基金會組織的,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演出古典音樂精品。華裔小提琴神童張皓在舞台上動作怪異,旁若無人的樣子,可琴拉得捧極了。來自俄羅斯的女歌唱家和來自南斯拉夫的男歌唱家演唱了多首世界著名歌劇的詠歎調,讓我大飽耳福。

中間休息時,見到了也來聽音樂會的中國音協主席傅庚辰將軍。前幾年他隨中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訪問黑龍江省,我陪同他們走了許多地方。傅12歲時在哈爾濱跟俄羅斯人學小提琴,後來參加了部隊文工團,走上專業音樂之路。曾任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我為他寫過一篇《將軍音樂家的故鄉情》。從此成了朋友。相見甚歡,不便多談,又聽音樂會。

晚十點多回黑龍江賓館,整理行裏。吃一片安眠藥,倒頭便睡。

旅途無故事

早7點黑龍江駐京辦事處的陸主任陪我吃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麵”,這是傳統。

8點鍾就趕到首都機場7號廳,我是最先到達的。其他成員陸續到了,9點20,徐書記和陳主任還沒到,我們都急了。德國漢沙公司的飛機,過時不候。因為路上堵車,陳主任也急得滿頭大汗。還好,經過一番忙亂,我們還是趕在10點30分辦好了登機手續。我們坐的這次CA721航班是747――400型空中列車,300多個座席都是滿的,多數是外國人。1991年5月我隨徐遲先生訪問希臘時乘坐的也是這趟班機,那時座席不滿,我們可躺在後座睡覺。現在已人滿為患了,想找一個空座也沒有。這二十年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這趟班機就是個縮影。來中國的外國人,到外國的中國人,彙聚在這不大的空間裏,合諧而溫馨。臨座的那一個家庭吸引了我和附近好多人的目光。男的是一位高大英俊的歐洲小夥子,女的是漂亮賢淑的中國姑娘。他們輪流抱著他們那個總在笑的隻有幾個月的女兒,那孩子的健康和活潑顯示著雜交的優勢。我沒有去打擾他們的親情,心裏想像著他們的故事。

漢沙的空中小姐遠不如中國的空中小姐漂亮,但服務的確比我們的周到,德國人很刻板,一招一式都像機械化的動作。不過飯菜都很熱乎,酒和飲料很豐富,最好的當然是啤酒了。每一位客人都可盡情享用。據說,中國隻我們哈爾濱啤酒的銷量可以和德國的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在座位上可以帶著耳機聽音樂,品種很多,古典音樂、交響樂、歌劇、流行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十幾個頻道供你選擇。在音樂聲中我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左邊鄰居是位德國中年人,不斷地翻看報紙,是英文版的中國日報。右邊的鄰居是位中國女學生,邊看書邊吃零食。一問才知道,這位北京姑娘叫嚴蕭蕭,清華大學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她已經在倫敦附近的一所大學讀完碩士,今年要去劍橋讀博士。這個嬌小的姑娘誌存高遠,她學的是現代媒體,和我們也算同行。她手上的書是董橋著的,關於東西方語言文學的雜談。董曾是香港某大學的教授,現在某報社主筆。這些年作了不少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麵的文章,我在《讀書》上常看到他優美簡短的文章。和嚴蕭蕭閑談中漫長的旅行也變短了。

在漢沙空嫂的關照下吃過兩次正餐和一次點心,北京時間晚9點到達了德國中部的大都會法蘭克福,這裏是德國最大的金融和經貿中心,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從飛機上看,這座城市高樓林立,公路如網,現代化氣派。這裏是大作家歌德的故鄉,城裏的大鹿溝街有他的故居。據說,歌德故居的二樓正廳叫做“北京廳”,內部陳設都是中國式的,中國裝飾畫、桌椅,器皿、漆畫等。從歌德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對中國的瓷器、茶、手工藝品和服飾的喜愛。在他1872年創作的14首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中,可以看到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德國在文化上的相互聯係和影響。可惜我們隻能在機場裏詠歎他的詩句,體會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了。

當年我和徐遲第一次到這裏,被這每天有1000架次飛機起落的歐洲第二大的機場的宏大氣勢所震撼了。可這一次並不以為然,因為中國這些年建設的大機場太多了,改建的首都機場,新建的上海浦東機場也並不比法蘭克福機場小,而相比之下這裏的許多設施已經落後了。大發展了的中國國民再也不會象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見什麼都新奇了,相反是外國人對中國現代化的速度目瞪口呆了。

在有60個登機口的機場找到要去柏林的通道並非易事,得益於陳主任的經驗,我們樓上樓下跑了20分鍾,還是找到了A廳,已是大汗淋漓。當地時間15點30分,我們乘坐的A32次飛機起飛,陽光下的法蘭克福,在綠樹叢中時隱時現,分不清那一座是鹿溝街被稱作“三把七弦琴”的五層樓。在這座樓裏,歌德從當市參議員的父親收藏的現實主義繪畫中獲得藝術靈感,十幾歲就開始作畫;而母親講述的民間故事和童話,開啟了他的文學才華。在這座樓的閣樓上,歌德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使他成為當時德國革命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心人物。再見了,歌德!下次再來看你。

一個小時後,我們飛臨柏林上空,下麵是成片的森林,建築物都掩映在樹叢中,多數是紅色的屋頂,高樓大廈並不多,路網分布整齊。柏林(BERLIN)翻譯得真好,一片柏林中的城市。和歐洲的名城巴黎、羅馬、倫敦相比,柏林還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它建城於1237年,當時隻是一個漁民和商人交易的渡口。1709年柏林正式成為普魯士王國首都。1740年,腓德烈二世繼位,開創了柏林的繁榮時期。歐洲啟蒙運動中,這裏科技和文化充滿活力,那時建造了許多宮殿、劇院、博物館、圖書館、教堂,被譽為“施普雷河上的雅典”。柏林的惡運從1933年開始,納粹法西斯統治德國,柏林成了“第三帝國”的首都。二戰勝利後這裏變成了一片廢墟。一個城市被蘇和美、英、法占領,柏林一分為二,一牆之隔,分別成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首都。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民眾拆除,以此標誌東西德的統一和世界冷戰時期的結束。因為特殊的曆史,柏林成為世界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城市。

在機場等行裏辦手續頗費時間,對刻板的德國人的辦事效率,實在不能恭維。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文化參讚李念平來迎接我們,其形象高大英俊儀表堂堂,對得起國家。“形象對得起國家”這詞是在朝鮮平壤學的,當地的導遊對我們說,街頭的女交警都經過精心挑選,形象必須漂亮,這樣才對得起國家,而形象對不起國家的,都安排到郊區當交警了。和李參讚一起來接我們的還有當地旅遊公司的“地陪”陳先生,長春人,在柏林讀汽車專業,畢業了還沒正式工作,通過給中國人當導遊,掙點小錢,也交些朋友。進城的路上,他不斷給我們介紹市容。歐洲古典建築和東德的“社會主義大板房”交替出現,斷斷續續還有未拆除的柏林牆出現。在這些沉默的建築裏,我們不知道那一座住過歌德、海涅、席勒和愛因斯坦,更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那座房子裏寫下經典,也找不出孫中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大概柏林的每一塊路石上都有偉人的足跡。

在一家東苑中餐廳草草地吃了飯,就在郊區的一家四星級酒店下榻。因為時差,困倦難奈。

拜訪老牆

早上7點起床。酒店的西式自助早餐非常好,有這一餐墊底,再苦再累也不怕。在賓館的禮品店買了幾件紀念品,到過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城市都要買一二件,每一件都有值得懷想的故事。它們陳列在我的書房裏,留下長久的回憶。買了勃蘭登堡門掛盤和一小塊柏林牆。我最早看見柏林牆是在美國的胡佛博物館,在那裏立著一塊從柏林運來的殘破的牆體,胡佛的追隨者以此告慰這個一生反對共產主義的總統,他曾預言了共產主義的終結。據說設在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給戈爾巴喬夫派的顧問,對蘇聯的解體發揮了作用。共產主義是西方政治家的一塊心病。

今天給我們當導遊的是苗條漂亮的上海小姐易文,她在這裏讀傳媒專業,對德國的曆史文化有相當的知識。遊覽大巴士裝有防彈玻璃,後廂裏還設有一個小會議室,當年胡錦濤訪問時坐的也是這輛車,看來當地的旅遊公司,對中國新聞代表團高看一眼了。

第一站,先看柏林牆。大巴士在城裏繞來繞去,停在一段2公裏長的殘牆旁。牆體高3米多,水泥牆麵上畫滿了油彩畫,是現代的塗鴉,抽象摸糊,但有一個畫麵很清楚,是戈爾巴喬夫和昂納克熱烈擁抱的場麵。柏林牆是東德1961年開始修建的東西柏林的界牆,到1979年在西柏林周圍共修了104、5公裏水泥板牆、10公裏的水泥牆,55公裏鐵絲網,以及253個遼望哨,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無處不再的冰冷的戰爭設施,讓一個現代城市使去了安寧和平和,讓這個城市的人民在顫傈和恐懼中生活。一牆險阻,釀成多少悲慘的故事。多少逾牆和穿牆而過的東德人慘死在槍口之下。而再高的牆也擋不住人們對自由和幸福的向往。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潮流。何況又是在骨肉相連同一國度。有多少人冒死越牆,又有多少人挖洞穿牆。在那場競爭中,貧窮輸給了富足,專治輸給了自由。堅如磐石的柏林牆,一朝坍塌,留給我們多少憂怨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