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沈從文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我作為一個外省青年攜帶著自己的文學夢想投奔京城,是一九八九年;在北京火車站頂著烈日搬運行李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沈從文。
我想到大半個世紀以前湘西人沈從文第一次來北京,幾乎和我現在的年齡相當,也就二十歲出頭——莫非我又在無意識地重複他的經曆?於是我開始關心:一九二三年沈從文挾著鋪蓋在前門車站下火車的那一瞬間會想些什麼,是否會想到前輩抑或後人?他的心情被公開過,據傳說月台上的沈從文對眼前豁然敞開的這座古老城市表達了錚錚誓言:“我是來征服你的。”
半個多世紀以後,這句話依然炙手可熱。從此沈從文這個名字便向湘西風景如畫、民俗敦樸的邊城作永遠的告別,而進入了北京城的記憶。
後來我把這種想法跟先於我兩年畢業分配到京城的武漢大學校友汪立波說起過,他驚喜地睜圓眼睛:“我們居然不謀而合!”原來他在火車停靠北京站之時,也想到了沈從文,他除了跟我同樣熱愛沈從文及其作品之外,還有個更為自然的理由:與沈從文同是湖南人,他在追隨這位著名的鄉賢的足跡。在此情此景下會想到沈從文的,又豈止我和汪立波兩人呢。
20世紀以來自外省遷徒至北京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數目,是無法計算了,他們都擁有相似的命運軌跡。北京在他們的印象中,都曾經是一座全新的城市,他們會永遠保持這第一印象。雖然許多人初來北京時的經曆與心情,已經失傳了。
我肯定不會忘卻自身進京的旅程,而沈從文前輩那遙遠的經曆仍然被我關注著:他剛來北平的那年冬天,困頓在湖南會館一間沒生火爐的小屋,彈盡糧絕,連棉襖都買不起,幸而鬱達夫根據一封信冒著鵝毛大雪找到了這位陌生的文學青年,發現他在用凍僵了的雙手伏案寫稿,於是立即解下自己的圍巾替他圍上,然後領他出去吃飯,並把衣兜裏剩下的幾塊錢全給了他……
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隻是有點過於冷冽而已,但這冷冽中亦包涵著人情的溫暖,讓聽眾既感到心酸又不無安慰。
沈從文在二十歲以前長期在湘西一帶小碼頭流浪,如他自己所說——“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這條水上(沅水流域)畢的業。”北平對於他,不過是一座繼續流浪的城市,鄉村流浪漢變成了城市流浪漢。
青年沈從文的性格魅力完全是流浪造成的,包括他大多數作品的素材,都取之於早期流浪的閱曆。我以為他代表了中國式的流浪漢文學,在路上,永遠在路上,從舊中國農村的水路、陸路直到都市的柏油馬路,流浪漢的心永葆青春……
青年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著名的流浪漢(有人曾拿他跟馬克·吐溫相比,根據兩人年輕時相似的經曆,但我覺得也有高爾基“在人間”及“我的大學”時期的影子)。
我來北京,在不同的時間與相同的地點,體驗了當初折磨過沈從文的那種流浪的感覺。我也曾經囊中羞澀、捉襟見肘,曾經在沒有暖氣的平房裏過冬,曾經饑寒交迫地寫作,構築紙上的風景,我甚至還曾經在他府右街達子營故居附近租過房子,感覺到離他或他的青年時代越來越近了。雖然我無法遇見鬱達夫了,但可以把周圍關照過我(譬如有過一飯之恩)的朋友想象成鬱達夫。
繼續流浪,在沈從文的身影後麵,我繼續流浪。我吟詠的詩篇相當於流浪的記錄。繼續流浪,直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可以給沈從文前輩平靜地寫一篇文章了。同時紀念自己的青春。我們都曾經從千裏之外把青春作為唯一的禮物奉獻給北京這座偉大的城市。
這是我與沈從文之間最明顯的緣份,因為我隻是個遲到者,隻能通過他的文字揣測、認識其音容笑貌。但我相信,流浪者的品質是能夠通過特殊的方式得以感化並遺傳的。
沈從文之於北京城曾幾進幾出。施蟄存回憶:“為新文學運動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從文於一九二三年來到北平,沒有熟人,沒有親戚,孤家奮鬥。一九二四年,已在《現代評論》和《京報副刊》上發表創作,大約此時已受知於胡適。以後,逐漸認識了徐誌摩、鬱達夫、楊振聲、朱光潛、梁實秋、朱自清等人……”寥寥數語,勾勒出他初初安營紮寨的輪廊。
然而四年未滿,就因軍閥張作霖在北方製造白色恐怖,而隨同馮雪峰、丁玲、胡也頻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後又返回北平,在中國公學任教,因胡適的推薦。一九三七年因蘆溝橋事變緣故隨同清華、北大師生(合並為西南聯合大學)南遷昆明。兩度離開北京城皆為避難(戰難與國難)。
一九四六年沈從文攜帶家眷繞著上海回到光複後的北平,他的後半生便完整地屬於北京城了。
這就是沈從文三進北京城的故事。沈從文最終回到北京,是頗受歡迎的,子岡當即在《大公報》上寫了篇《沈從文在北平》:“在一個茶會裏聽到說沈從文在八月二十七日到了北平,正像其他萬千讀者一樣,雖然隻能從幻想中畫出化的輪廊,卻感到親切的喜悅。最近他發表了《憶北平》,不想他馬上到了北平。我經過景山前街的紅牆,在洋槐樹下走過,尋找沙灘的北大教職員宿舍,原來就在紅樓的貼隔壁……”
在該文結尾他興高采烈地告訴讀者,“如果你在北平的廟會或小胡同碰見一位提了網線袋,穿著一件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質長衫、身材矮小瘦弱、一臉書卷氣、眯著眼睛在書攤子上找舊書或是在找門牌號數,說一口湖南、北平、雲南雜糅的普通話,那便是沈從文。你可以告訴他,他該去理發店理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