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為國旗增輝的人(2 / 3)

1988年底,為了探險與考察,中美組成聯合登山隊,於11月25日清晨從阿雷納斯城出發,直飛南極冰原。

6名探險家中,年近50歲的中國地質學家金慶民是唯一的女性,她這次是二赴南極了。早在[986年12月28日,她就作為中國南極及環球考察隊中唯一的一名女科學工作者,顛簸了上萬海裏,穿越了凶險的冰山帶,登上了南極大地。當時已47歲的她,和男同誌一樣,每天早晨5點起床,晚上7點才返回營地,中午就在外麵啃幾口幹糧。南極天氣多變,風力常高達11級。暴風雪橫掃過來,打得人透不過氣,睜不開眼。但在短暫的17天時間裏,她和同事一道,完成了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地區1:10000地質填圖,實測了兩條長達1653米的剖麵,觀察地質路線14條、地質觀察點171個,采集各類岩石標本365塊。就在南極長城站上,1987年3月9日,金慶民光榮地加人了中國共產黨。

登文森峰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就在他們準備登機時,收到了美國政府聲明對探險者生命安全不負任何責任的照會,但為了把第一麵中國國旗插在南極腹地的礦藏上,金慶民毫不猶豫地在“生死文書”上簽了字。

經過艱苦的攀登,中美登山考察隊到了峰腰,建立起第一號營地。就在大家準備繼續進攀峰頂時,金慶民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她要獨自一人留在峰腰,進行地質考察。這實在是太危險了,中美兩國男探險家都很不放心,一再勸說她,但金慶民決心已定。她心裏很清楚,在短短兒天裏,既要完成登頂,又要進行地質考察是不可能的。對她來說,最首要的是要完成地質科學家的神聖使命。

金慶民開始了獨自的拚搏。她背著裝有一麵微型五星紅旗的大背包,右手拿著雪杖,左手握著冰鎬,艱難地行進在冰原上,觀察岩層結構,取岩樣,打照片,並畫出了一幅幅地質剖麵圖。

12月2日,是金慶民獨自留在冰雪世界中的第4天。晚上8時許,她終於在一道山脊上發現了鐵礦露頭。為了追索鐵帶,她沿著陡峭的山脊行走,多次從陡崖上摔下來,手被堅硬的岩石劃了一道道血口。有一次,她的腳掉進了冰裂縫,她拚命用冰鎬扒住冰塊,用力往上爬。她要活下去,把鐵礦探明,把這裏的發現獻給祖國。經過頑強的拚搏,她探明,這是一條長約20公裏,厚度在200米左右的含鐵岩係和鐵礦帶。她欣喜若狂:中國人在南極發現鐵礦了!它不僅填補了文森峰地學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國在研究開發南極資源方麵獲得了發言權。

她掏出了背包裏的那麵微型國旗,鄭重地插在礦體上,並在鐵礦石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一行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金慶民1988年12月2日在此發現鐵礦。”

在返回營地的途中,金慶民才感到自己已非常疲勞了,背上足有40公斤的礦石標本重得像山,可她一塊也沒舍得扔。她回國後,帶給祖國母親的正是這40公斤礦石。這也是這位中華巾幗英雄向祖國母親敬獻的一顆赤子之心。

後來,在1990年,金慶民又作為隊長,率領7名中青年地質工作者在南極考察了57天,不僅完成了科研任務,還培養了一批新人。

7人民的好幹部

1962年冬天,河南東部的蘭考縣遭疊了嚴重的自然災害,36萬蘭考人正麵臨內澇、風沙、鹽堿“三大害”,處於最困難的時候,焦裕祿風塵仆仆地來到了這塊土地上。

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上了這個新任縣委書記瘦弱的肩頭。為了製服三害,他到任的第二天就背著幹糧出發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親自掛帥,會同農民、技術員,組成“三結合”調查隊,觀洪水,查風口,探流沙。他要摸清蘭考1800平方公裏土地的自然情況,繼而把三害徹底趕出蘭考去。

他身體不好,但每當風沙最大、暴雨最猛時,也就是他帶頭下去觀察之時。,有時,為了弄清洪水流勢變化,弄清一個大風口,弄清一條主幹河道洪水的來龍去脈,他不辭勞苦,來回奔波。同誌們怕加重他的病情,勸他不要下去,但他不願坐在辦公室裏聽別人彙報,說:“吃別人嚼過的摸沒味道。”說完,就又背著幹糧,拿著雨傘和大家一起出發了。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終於掌握了大量具體而翔實的資料,並製定出了一整套抗災計劃。

為了從根本上製服三害,他們還動員人民在蘭考大地上廣種泡桐。因為泡桐有易栽、速長、幹直、樹冠大、宜沙地等特點。

就在蘭考人民對三害全麵開始出擊時,一場比過去更嚴重的災害又向蘭考襲來。1963年秋天,蘭考一連下了13天雨,大片大片的莊稼都被淹死了。

焦裕祿和縣委的同誌全力投人了生產救災工作。這天,風越刮越猛,雨也越下越大,焦裕祿惦記著鄉親們,便頂風冒雨一連走了9個村,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人家……

焦裕祿心裏裝的全是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1964年春,他的肝病越來越重了。肝區疼痛時,他就拿一個硬東西頂著繼續工作,他坐的藤椅因此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後來他的病己到嚴重關頭,縣委強迫他去外地治療,在火車開動前幾分鍾,他還在布置工作……

焦裕祿患的是肝癌,發現時已是晚期。1964年5月14日,他不幸去世了,年僅42歲。

焦裕祿臨死前隻有一個要求:把他運回蘭考去,埋在沙灘上,死了也要看著同誌們把沙丘治好。

30多年過去了,蘭考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焦裕祿親手種的那棵泡桐樹,已長成了參天大樹,成了焦裕祿精神的象征。今日蘭考大地,無處不是泡桐。每到春天,芬芳四溢的紫紅泡桐花,使蘭考大地變成了泡桐花的海洋,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一道風景線。

現在,蘭考農桐間作達60萬畝。泡桐屏障,鎖住了風沙,改善了氣候,實現了林茂糧豐。全縣桐木蓄積量達88. 2萬立方米,桐木質量居全國之首。

泡桐已經成為蘭考最大的生態資源。有些鎮,如固陽鎮,泡桐加工已成了支柱產業,全鎮有18個專業村,1500個專業戶,有上萬人從事桐木加工,已形成采伐、運輸、加工“一條龍”。年產值突破了億元,創利稅4000.萬元。產品還遠銷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

泡桐富了蘭考人。每每見到泡桐樹,蘭考人都會想起他們的好書記焦裕祿。焦裕祿永遠活在蘭考人民的心裏。

8“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一個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家喻戶曉的模範人物。

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就是一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為國旗增輝的精神。

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5歲就到油礦當學徒,受盡了苦。解放後,工人當家做主人,他十分高興。那時,新中國剛建立,百業待興,我國石油工業還很落後,為了甩掉我國“貧油”的帽子,王進喜率領鑽井隊多打井、多出油。每到打井最關鍵的時候,他經常連續40個小時不下井場。到了1959年,他的井隊已進尺7萬1千米,相當於舊中國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1959年,王進喜去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有一個景象使他終生難忘,那就是來來往往的公共汽車上都背著一個大氣包。別人告訴他,氣包裏裝的是沼氣。因為我國石油產量少,很大一部分要靠進口,外國人就用石油來卡我們,封鎖我們,想迫使我們屈服。王進喜聽了,心如刀紮。他覺得,作為一名石油工人,對改變這種狀況,自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幹出樣兒來,為祖國爭氣。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就在這次大會上,傳來了喜訊,李四光等地質學家衝破了前蘇聯專家關於中國貧油的謬論,進行了全國性的石油戰略性普查勘探,在大慶發現了幾十米厚的油砂層。1960年春,王進喜奉命率領一二O五鑽井隊從玉門開赴新發現的大慶油田。一下火車,他們就直奔會戰地點。捧著烏油油的黑土,王進喜禁不住高興得大喊:“哈哈!這兒就是大油田呀。這回咱們掉進油海裏了!同誌們,擺開戰場,甩開膀子幹吧。這下可要把我們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

三月的大慶,寒風呼號,滴水成冰。王進喜的工作熱情卻能消風化冰。鑽機運到了,可吊車、拖拉機不夠用,他帶著大家硬是用繩子拉、撬棍撬,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水管一時安不上,他就帶著大家用臉盆端,硬是一盆盆地端了足足幾十噸,使鑽機提前開了鑽。

1964年4月14日,站在冷風刺骨的鑽台上,手握冰冷的刹把,王進喜自豪地大吼一聲:“開鑽啦!”

哈哈,“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經過5個緊張的日日夜夜,大慶會戰的第一口油井終於噴出了烏黑發亮的原油。

但創業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一次,王進喜在井場指揮放井架,忽然,一根幾十噸重的鑽杆滾落下來,砸傷了他的腿。他疼得昏了過去,但剛一醒過來,就又繼續指揮生產。鮮血從他的褲腿裏滲了出來,他看也不看。別人勸他去醫院,他急了,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碰就散了?”

他的傷腿還沒有好,就拄著雙拐上了井場。這天,隻聽“轟隆”一聲,出現了井噴前兆,如不及時壓住,不僅要井毀人亡,就連高大的並架也會被吞到地層裏去。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王進喜忘掉了自己的腿傷,立刻奔上前去。他帶領大家飛速地把一袋袋水泥倒人了泥漿池。可是,因為沒有攪拌機,水泥全沉人了池底。王進喜急了,他雙拐一甩,奮不顧身地跳進池裏,用自己的身體來攪拌水泥。在他的帶領下,其他同誌也紛紛跳了下去。他們奮戰了整整3個小時,險惡的井噴終於被壓下去了。可是王進喜的身上、手上都被堿性很強的水泥燒成了大泡。同誌們把他扶上來時,他連站也站不住了,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從他頭上滾落下來。

王進喜把心都撲在打井上。對他來說,不論是吃飯,還是睡覺,都沒有比打井更重要的了二他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窩頭;困了,倒在地上的鑽杆.上眯一會兒。有一次,他連著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吃著飯,碗就掉到了地上,人靠著井架就睡著了。看著他一天天消瘦的臉,別人都勸他要注意休息,他卻說:“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場附近的老鄉見他這樣忘我地工作,都誇獎他“真是個鐵人”。從此,“鐵人”這個名字很快就在油田叫響了。

大慶油田工人就是在“鐵人精神”的鼓舞下,不怕苦,不怕累,會戰3年,在我國經濟出現暫時嚴重困難的時候,高速度、高水平地開發出了大慶油田,結束了我國使用“洋油”的曆史,為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進喜由於長期勞累過度,1970年11月15日,年僅47歲便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但人民是永遠也不會忘一記他的。因為在共和國轟轟烈烈的創業史上,他為中華崛起,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鐵人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做出更大的貢獻。

9青春無悔

國旗,國歌,國威,

是你用傷痛的身軀托起;

血水,汗水,淚水,

拚來了中華民族的殊榮。

你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你是我們永遠追逐的星!

這是遼寧大學外語係9名大學生讚譽他們心中的“星”——葉喬波的詩。

葉喬波是我國著名的女子速滑運動健將。她不僅運動成績卓著,是我國冰壇出了名的獎牌大王,而且體育道德高尚,是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喜愛的“明星”。世界上不僅有許多國家成立了“葉喬波協會”,而且還有數以萬計的葉喬波迷呢!

“凡事要盡自己所能去爭取第一”,這是葉喬波的父母從小就灌輸給她的人生信條。葉喬波從小就熱愛學習和體育運動。上小學時,她的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賽跑總是全校冠軍,她的學習成績在全班也總是第一。1976年,年僅12歲的葉喬波正式參軍人伍,成為解放軍運動隊的滑冰運動員。隨著運動成績的飛速進步,1985年她被正式選人國家隊。到1993年3月,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她已經享譽冰壇內外:先後124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共奪得133枚獎牌,僅在世界錦標賽和世界杯係列賽 上就獲得23枚金牌。她使中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升起在第1屆亞洲冬運會和第16屆冬季奧運會上。她是第一位榮獲世界短距離速滑錦標賽全能冠軍的中國人。她人伍以來,先後3次榮立一等功,3次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1992年5月,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發命令,授予她“體壇尖兵”榮譽稱號。她還出席了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一個戰功顯赫的運動健將,一個滿身創傷的已經29歲的姑娘,按一般規律早應該“功德圓滿,激流勇退”了,更何況在1993年3月剛剛舉行的世界杯速滑總決賽上,葉喬波因左膝關節突然絞鎖,重重地摔倒在賽場上。好心的教練按摩著葉喬波的傷腿,心情沉重地說:“喬波,口自們見好就收,退吧!”

“不!”葉喬波霍地挺起身,幾乎是衝著教練在喊:“這樣退了,我會後悔一輩子!”

葉喬波不能退,她要圓一個夢,一個憋足了勁要圓的金牌夢:在世界最高級別的冬奧會上,奏響中國的國歌。

挪威著名外科醫生瑞雷姆教授成功地為葉喬波做了左膝蓋手術。瑞雷姆在她的膝部打開了三個小洞,用微型器械取出了像大拇指蓋大小的一整塊和四小塊零碎的軟骨……醫生忠告她說:“當你步人中老年時,將有嚴重的後遺症並會引起癱瘓!”葉喬波平靜地回答:“我活到60歲就足夠了。人活的意義不在於有多老,如果我用一天幹兩天的事,50歲時不就等於活到100歲了嗎?身體是我自己的,我要對自己負責;而成績是國家的,我更要對國家負責!”

手術後第三天,葉喬波就開始下地鍛煉。這簡直是瘋狂式的訓練,那撕膽裂肺般的喊聲、哭聲和“咚咚”的身體與器械的撞擊聲在訓練場久久地回蕩,深深地震撼著每個人的心。葉喬波的運動機能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提高。但過大的運動量,使她的膝傷加重,膝蓋兩側經常鼓著乒乓球大小的兩個包,骸骨已滑向左下方,把皮膚都撐起來了。她就用手使勁把膝蓋扳正,再用繃帶左一層、右一層地纏住。每當訓練間隙,她都要取過隨身攜帶的五種大小不同的針,在自己的病腿上一針接一針地紮,最多時密密麻麻地紮了98針!久而久之,她的膝蓋被紮黑了,周圍肌肉留下了蜂窩樣的針痕,以致左腿竟比右腿細了3厘米!

圓夢的時刻終於到了。1994年2月23日,葉喬波參加第17屆冬奧會女子1000米速滑比賽。發令槍砰然打響,葉喬波衝上跑道。猛然,葉喬波覺得左腿膝關節發軟,身體差點失去平衡。

“頂住,死也要頂住!”

“祖國,給我一個支點吧!”

這時的葉喬波腦子裏一片空白,她腳下已沒有了感覺。這哪裏是在滑冰,在比賽?她是在用年輕的生命奮力衝擊,抗爭!

記分牌上顯示出葉喬波的成績:第三名。

這是一個奇跡。葉喬波用一條半腿,為中國隊奪得了冬奧會開幕11天來的第一枚獎牌。

10世界上最高的女人

潘多是我國著名的藏族女登山家。她被外國記者稱為“世界上最高的女人”。

其實,潘多的個子並不高,人們這麼稱呼她,是因為1975年5月27日,她同我國另外8名男隊員一道.敢地從北坡登上了我們星球的最高點——珠穆朗瑪峰的頂峰。

潘多出身於西藏一個奴隸家庭,她的童年是在奴隸主的皮鞭下度過的。後來,她和媽媽一起逃出了奴隸主的大院,給外國商人當背夫,一年到頭背著沉重的木箱,奔走在世界屋脊的冰雪山道上。西藏和平解放後,她成了一名農業工人。之後,又被挑選到中國登山隊。

剛參加登山隊時,她並不了解登山是怎麼一回事,還以為是給解放軍帶路呢!但她認定,是黨和毛主席救她出了苦海,黨叫她登山,她就豁出命去登山。後來,她逐漸明白了登山的意義,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巒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開發;大自然的奧秘,等待著人們去探索;許多著名的高峰,等待著人們去征服。於是,她深深愛上了登山事業。1960年.她作為一名運輸隊員,參加了中國登山隊首次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戰鬥。王富洲、貢布、屈銀華等三名登山英雄的事跡使她深受感動,她暗下決心,有朝一日,也要像他們那樣把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