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那時朝夕相處的同學名字我幾乎忘光,正如他們忘了我——這忘記在教室已開始。在此後沿路教室,也是這樣,魚群中,我是沉於水底的一根水草。一些年後,讀到詩人裏爾克致一位年輕詩人信中的一句話:

“你說,你身邊的都同你疏遠了,其實這正是你的周圍擴大的開始。如果你的親近都離遠了,那麼你的曠遠已經在星空下開展得很廣大,你要為你的成長歡喜……”

哦,原來那曾讓人心緒鉛灰的“疏遠”卻是通向“擴大”。正因某種“疏遠”,你才會向閱讀中求索曠大。

從那間教室,大家奔向不同去路,隻是在聽到有些歌,比如許飛的時,會有團模糊的往昔升起,像校園柳樹環抱的池塘上的反光,映著暗綠浮藻。那時我常在塘邊用樹枝劃來撥去,暗禱土中會驚現一件什麼被人遺忘的珍寶。

那“珍寶”是某種命運奇跡。我盼著奇跡從枯燥裏誕生。如今才明白,奇跡不會乍現,它是日子滴水見海的總和,它分布在每個節點,誰說奇跡沒光顧那個蹲在池塘邊的女生?當它步步臨近時,她隻是惘然不知,像一首淡的歌從耳邊擦過。

黲綠少年

鉛灰的南方版圖,濕氣綿延,到梅雨季,衣物和被頭捏一捏總是潮的,屋裏空氣絞得出一盆水。雨偶停陣子,再看不知何時又落了,像長年有恙的人在病榻時睡時醒。醒時多,尤其夜裏。

因為潮,晾衣不便,也因為冷,洗澡興許就偷懶了。幾天下來,身體積攢了股氣味,如果食葷多的人,便是股膻腥的衝味兒,從骨頭縫和毛孔裏滋出。背部摸去滑膩,像寒冷地域多脂的動物。坐趟地鐵或公交,頭發盤桓著各種味,火鍋、煙草味、發油……也有忽然掠過的脂香,如果不夠濃,很快就被其他味兒吞湮了。

因著潮,氣味黏得牢,要多飲茶才能消除點。茶刮腸胃,餓得快,總想吃甜點,小家碧玉的綠豆糕,膚如凝脂的雲片糕,軟玉溫香的橘紅糕……好在南方不缺這些個。甜膩潮氣裏蠹魚出沒——它們愛好澱粉或多糖食物,也不挑嘴,含葡聚糖的膠水和毛發也能滿足它們味蕾,再不濟,亞麻皮革和人造纖維也下口。連綿雨水讓蠹魚無需擔心被晾曬,吃飽喝足,它們在書櫥挑本書躺下,可能是蕭瑟文學史或百感交集的家族風雲錄。

抽繭剝絲的雨。梅雨季起頭的這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一出一入間,應了那句民諺,“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南方梅雨季的雨,總是一口氣下許久——好像這世上本來隻有雨水這一種天氣,從遠古下到如今,還將繼續下進未來。

淅淅瀝瀝,雨敲在傘麵、皮鞋、屋頂、樹木、修鎖攤、環衛工的橘紅外衣,還有一些不帶雨具的路人頭頂。越來越大,天被雨提前下黑了。穿著鞋也像赤腳趟在水裏,雨水快速地從傘沿滴落,潮氣自腳底升起。

街口,他們聚成一圈,六七個年輕人,這樣寒意發散的雨夜,他們衣著與身形同等單薄,有的披暢著外衣,讓風更直接地切入胸膛。他們聚成一圈,中間留出空地,更方便雨水落下。

這樣的六月雨夜他們圍攏交談什麼?這個南方雨夜,不消說,暗湧的青春期荷爾蒙一定也格外恣肆。他們正曆經一生裏最猛烈的喧囂與騷動,雨水澆不滅,隻有等時間安撫這些突突亂竄的火苗,爾後次第熄滅。現在他們聚攏一起,孤寂的春天夜晚,無所事事,他們如此需要同類,需要站成一圈,帶有表演性質的,等待無事生非!

“就是在這個夏天,弗蘭淇開始為自己是弗蘭淇感到厭惡和膩味。她恨自己,她成了一個閑人,一個終日泡在廚房的廢物點心:又邋遢又貪心,心地又壞,情緒又差。除了壞到不配活著之外,她還是個罪犯。”麥卡勒斯小說《婚禮的成員》中的小鎮女孩弗蘭淇在某個夏天迎來了她的青春。世界突如其變,這個夏季就像是玻璃下一座死寂而荒謬的叢林。

任何緯度的青春到來時都一樣,無論美國南方小鎮還是中國南方的二線城市。譬如今晚這條街,幾乎沒人,看去像這夥年輕人剛通過浪蕩的武力占領了街道。占領後的他們有些無所適從,雨沒有要停歇的樣子,這使場景更符合他們的意願。

他們,熟了的熱騰騰肉體,但內裏,麵還沒“醒”透。他們都像打了雞血,亢奮,同時胸口奇怪地發緊。青春就是些又涼又熱的物質的交替。

有個詞“慘綠少年”,出自唐人張固的《幽閑鼓吹》,原指著淡綠衣衫的少年,後引申為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但我覺得它更接近其字麵傳達的意義:失魂落魄的青春,生澀的年輕人。這詞也作黲綠少年,黲指淺青,黑色,更與強說愁的青春契合。

現在,南方雨夜,黲綠的他們佇立街頭,為一些隻他們可意會的事嘻嘻哈哈,為突然的一言不合推推搡搡——阿城評候孝賢電影中少年人打架,“少年人的精力,就是這樣借口良多,毫不吝嗇。揮霍之中,又煩愁種種”。他們舍不得散去,一旦散去,他們將麵臨孤獨的伏擊。他們急切地等待發生些什麼。他們渴盼每個路人的側目,尤其是年輕女性,那會令他們的荷爾蒙徒然再飆升幾個指數!

這刻,暫時隻有雨水降落,不過一定會發生些什麼的。在每個梅雨季,在每茬青春期批量湧來時,毛絨絨的潮濕,曖昧的醞釀,這個季節注定要犯下的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青春就是用來犯錯的,用來穿越各種風險,包括一些致命的險途。

南方梅雨季的街頭,少年們勾肩搭背,等待正在來臨與發生途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