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雷震與王雲五的筆墨官司 (1)(2 / 2)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台灣國民黨當局麵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正處在一個“恨蕭蕭、無情風雨”的寒秋季節。1968年年底,尼克鬆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擊敗民主黨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尼克鬆上台後,重新審視並檢討美國對台政策,深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對正在冷戰之中的世界來說,尤其是美國的自身利益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第二年尼克鬆也登上了長城。國民黨政府亦即被驅出了聯合國,雷震認為“這是國民黨自作自受”,關門做皇帝的結果。此時,台灣“監察院”又通過了“籲請蔣競選第五任總統”的提案,雷震再次感到國民黨不思進取、無意革新、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一種驚人落伍。1971年12月13日,雷震出於改革之心,“擬寫一個條陳給當局,其要點為改製以自保” 。

雷震在給蔣介石的一封信中這樣說:“茲奉陳《救亡圖存獻議》,……本件絕不對外發表,震絕不參加任何活動,隻是鑒於國家已屆存亡危急之秋而表示個人意見……”此件還抄送給“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黃少穀、“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等人。這份《救亡圖存獻議》之初稿,經老友齊世英 讀過,並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之後,雷震親自前往景美鎮大街“東山複印店”複印了六份,其中一份留給了傅正(當年“雷震案”涉案人之一)。雷震在七十六歲高齡向當局呈示《救亡圖存獻議》,雖與他的政治理想有關,卻也有著“天真盡責”的一麵。正如他自己所說:“不佞常自慨言:‘我輩今日與國民黨雖不能共享安樂,但卻須共患難;有福不能同享,遇難卻要同當’。”足見三十七年的黨齡對他個人來說,不僅難以釋懷,更成了精神上的一種負擔。數萬言的《救亡圖存獻議》共分十點,其大要如下:

一,從速宣布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以求自保自全,並安撫台灣人,開創一個新局麵。

二,蔣介石任滿引退。

三,國民黨應放棄事實上的“一黨專政”,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四,減少軍費開支,健全軍事製度。

五,徹底實行法治,保障人民自由權利。

六,治安機關應徹底改變作風,並嚴加整飭工作人員。

七,應廢止創辦新報的禁令。

八,簡化機構,實行全麵節約,杜絕一切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全部用於經濟建設。

九,廢除“省級”製度,以求行政組織能配合目前的現實環境。

十,大赦政治犯,以冀收攬人心,增強團結。

這十點建議,有著一種強烈的現實語境。已故台灣學者任德育認為除廢除“省級”製度、大赦政治犯等幾點頗有獨到之外,“其它建議在1959年中左舜生發表《搶救中華民國時間已經不多了》的改革十六點原則,皆可尋得類似概念,如精簡政府機構、裁軍、節約人力物力以謀經濟發展、司法獨立、保障人民一切基本自由與權利、根絕一黨壟斷等……” 《救亡圖存獻議》在其政治上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作為中國民主憲政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雷震晚年對時局的思考,在大方向上基本與民社黨領袖人物左舜生相一致,且都是“不以革命方式造成政權變動”,完全符合自由主義的思維。這兩份政治改革方案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左舜生提出僅以“臨時政府”的名義在台灣行使政權,雷震的看法較之左舜生的觀點雖有點激進,但其本意是反對“兩個中國”的。1971年7月19日,美國《華盛頓郵報》駐日記者Harrison采訪雷震,當記者問及是否讚成台灣獨立、兩個中國、或自治時,雷震明確表示不讚成台灣獨立,因為會造成流血;雷震還奉勸那位記者去采訪高玉樹(曾任台北市市長)時,“不要提出或討論台灣獨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