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探網絡反腐的成因和政府回應模式(1 / 3)

淺探網絡反腐的成因和政府回應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胡小梅 蘇紅 周利平

[摘 要] 網絡反腐的興起既與網絡技術的發展、民主意識的崛起、仇富仇官情緒的滋生密不可分,也跟傳統社會力量監督製度的不足有關。作為權力主體,政府對網絡反腐不僅不應該采取堵、壓的消極回應模式,相反應該對民眾的熱情進行積極引導、疏通,並鼓勵網絡反腐敗,讓網絡反腐發揮其核心價值,提升社會監督的整體效能,為反腐倡廉注入更多科學化元素。

[關鍵詞] 網絡反腐 成因 政府回應

隨著網絡逐漸滲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並有力地影響著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行為,“網絡反腐”也正在成為一種燎原之勢。從“腐敗書記”董鋒的落馬到江西新餘、浙江溫州“出國門”事件,從河南信陽國土局的“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區處級官員別墅群”事件曝光,到網民挑翻周久耕,它既昭示著網絡反腐的威力,也展現著網絡正在開辟一個反腐敗的新戰場。[1]

互聯網的興起,不僅使民眾被動求助的局麵有所改觀,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為民眾爭取主動話語權創造了便利。通過網絡這一平台,使得幾乎每個會寫字的人都有向網絡這個公共媒體發表看法的可能。我國政府在反腐鬥爭中,應抓住網絡帶來的機遇,順勢而為、積極引導,充分發揮網絡的正麵效應,實現反腐與網絡的良性互動。政府隻有積極回應網絡反腐敗,大踏步進入反腐敗信息化時代,才能取得網絡反腐的正麵效應。

一、網絡反腐的內涵和特質

與傳統反腐相比,網絡反腐是新生事物,是處於信息時代這一特定曆史背景下現代化技術手段在反腐敗領域的應用。從詞源上看,“腐敗”是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它主要來自於自然界。[2]腐敗使用在社會學上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主體人的思想價值觀的腐朽和墮落;二是指某種組織的機製、機構以及主體結構的黑暗和混亂。在政治學上,腐敗主要是指公權力的濫用或者說是公權力使用的異化。即掌權者利用公權力來滿足自己的私利。同理,公權力的腐敗也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即掌握公權力者,在行使職權過程中,以公權力來作為交換條件從而來滿足自己私欲的一種腐敗行為。

“權力與腐敗是一對孿生兄弟,哪裏有權力,哪裏就有腐敗。”當今,網絡是對腐敗遏製的一種有效的新技術手段。網民們通過對腐敗行為的曝光、跟貼、發表評論來製造強大的輿論壓力,以此來達到網絡反腐的作用。因此,網絡反腐是以網民為監督主體,借助互聯網平台這一工具,對公權使用者即公職人員的公權力使用不當行為進行曝光傳播以此來擴大影響力,從而引起一種社會輿論來達到對公權力行為的一種監督。在網絡反腐中,網民是監督的主體,監督客體是一切有行使公權力的所有公職人員,而網絡則是行使監督表達的工具。相比傳統反腐,網絡反腐具有傳播更快捷、操作更便利、揭發更安全、互動性更高等優點。同時,這些特點又可有效降低反腐門檻和反腐成本。然而,網絡反腐並不能徹底替換傳統反腐形式。但是,將其運用得當卻能為反腐增加一種新的途徑與思路。

二、網絡反腐盛行原因分析

(一)網絡技術的發展,民主意識的醒悟

首先,我國網絡發展迅速,網絡輻射麵廣。現如今網絡的普及給網絡反腐的發展創造了基礎的硬性條件。2014年3月25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且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促進了手機端各類應用的發展,成為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3]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規模為網絡反腐壯大了力量,並且通過網絡傳播的速度也極大地擴大了網絡反腐事件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工具的靈活多樣性,為網絡反腐提供了技術支持。特別是具有多媒體功能的電子產品發展,比如各種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等,通過錄音、拍攝、上網等功能及時捕捉客觀證據性信息使反腐事件更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促使網絡反腐實踐的便利化。網民隻需要點開手機網絡頁麵,就能不受地域和空間限製,隨時隨地瀏覽網頁,並對各種網絡腐敗事件進行揭發和評論。這與傳統的反腐渠道相比,不僅成本變低,而且更具靈活性和互動性。

其次,受西方民主思潮的洗禮,民眾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逐漸增強,增加了網民網絡反腐的積極性。受傳統的中國政治法律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後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高度集權的行政體製影響,我國民眾的“官本位”思想可謂根深蒂固,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民眾的思維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大跨步發展,特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那些流行於西方的觀念如公平、平等、正義、權利和公民責任等民主思想價值觀念充斥於民眾眼球,極大影響了我國公民觀念的轉變。公民開始關心政府的工作對其影響,也逐步熱心於參政議政,認識到政府的不作為或是腐敗是侵犯其權利的表現。互聯係網的出現,正好應合了民眾表達民意的需求,同時能激發民眾參與網絡反腐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