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五年(361年),晉穆帝司馬聃死了,這位皇帝從二歲登基,剛到十九歲,可以按體製獨立執政的時候,死了。
司馬聃,字彭子。東晉第五代皇帝,是晉康帝長子,他的母親是大名鼎鼎的褚蒜子,日後長期主持朝政的褚太後。司馬聃帝死得蹊蹺,但是晉朝皇帝在權臣掌控下,像走馬燈似的,非正常死亡屢見不鮮。
新皇帝叫司馬丕,是成帝司馬衍的兒子。成帝司馬衍與康帝是同胞兄弟,成帝死時庾冰出於私心,沒有立司馬丕,現在穆帝無子,禇太後反過來立了司馬丕。
換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溫上了一道奏章,提議中央政府遷回剛剛被桓溫收複的舊都洛陽。洛陽這時早已成為東晉與北方各國拉鋸的地帶,一會兒屬你,一會兒屬我,幾經屠城之後,早已萬物蕭條,百姓星散,這時遷都洛陽,是極其不合適的,畢竟首都不是將軍的中軍帳,打到哪裏,安營紮寨在哪裏。如果遷都成功,整個中央都要依賴桓溫的軍事保護,王朝就要受製於桓氏家族。但是朝廷裏沒人敢提出異議。雖然王述說明同意遷都的理由,但這個理由畢竟過於不負責,不能作準。
皇帝之死和桓溫遷都,兩件事看起來沒有瓜葛,但聯係起來,意義就多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看看司馬聃到底怎麼死的:
第一種可能是桓溫做的手腳,這個可能性很小。桓溫雖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勢力還沒有到達中樞,更何況宮闈。而且桓溫作為既得利益者,皇帝換人,朝中勢力重新洗盤,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
第二種可能是朝廷權臣政變,這個可能性稍高。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剛好是桓溫勢力崛起的黃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溫的影響;另一方麵皇帝的獨立執政,等於削減了朝臣權力。但這個理由也講不通,因為如果朝臣真有這心思,其後也不必立個20歲的司馬丕繼任,幹脆再立個兩歲的小王子更省事。
第三種可能就比較複雜。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大臣請皇帝決策,奏章其實是過場,一定需要事先的溝通,桓溫的動議,其實是摸新皇帝的底牌,給新皇帝難堪。
兩相比較還是朝臣動手的可能性高:第一,如果是桓溫動手,那麼以他的性格,他不會一下子就提出動議,顯得自己巴不得前皇帝早死似的。第二,桓溫這麼早就提動議,顯得他對新皇帝沒有什麼信心,而且他對前皇帝之死也有點小道消息,擁護新皇帝的人,一般跟前皇帝之死脫不了幹係,所以如果有人膽敢公然反對桓溫,那麼他就可以借題發揮,追究司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側”(後來,這個皇帝沒當多久,果然被桓溫給廢了)。
無論怎麼樣,這件事都給謝安帶來很大的震撼,因為朝廷與桓溫的對立公開化了,朝臣表麵順從,但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