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表示願意考慮。這回輪到弗朗索瓦諄諄誘導了:“勃拉克和馬蒂斯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有專門為他們設計的畫室,那裏的作品能比較全麵地代表他們個人。而你還沒有像樣的東西在那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你應該拿出氣度和膽識,捐贈出你的代表作。如果像勃拉克一樣要錢,反而會弄巧成拙。”
這話正合畢加索的心意,他決定捐贈自己的10幅作品,除了《女帽商的工廠》和《小夜曲》兩幅大型油畫外,還將到國立工商銀行的地下室再選8幅。
畢加索和弗朗索瓦來到了工商銀行,這是一座具有30年代建築風格的樓房,外觀又大又笨,很不好看。他們一進門,旁邊的警衛就咧嘴大笑。畢加索不解地問:
“有什麼好笑的?”
“您啦,有福嗬。我們在這裏幹了許多年,所見到的老顧客,每次來時候,跟的婦人總不變模樣,隻是年年見老;可您每年跟來的婦人都不一樣,而且一次比一次的年輕。”
畢加索一聽,也覺得很好笑,就說:“你信不信?我是魔術師。”
喬治·薩勒非常高興,他叫人立即將這些畫先送到他個人在盧浮宮的辦公室。然後,他打電話給畢加索,致謝之外,他盛情地邀請畢加索和弗朗索瓦於星期二去盧浮宮,參與他設計的一個史無前例的試驗。
試驗當然是以畢加索為主題的。
薩勒要盧浮宮的工作人員將畢加索捐贈的10幅畫,拿到每個展廳,以便讓畢加索看到他的作品掛在各個時代藝術大師的作品旁邊時的情形。薩勒得意地對畢加索說:“在世的藝術大師親眼看見自己的作品掛在盧浮宮中,你將是曆史上的第一人。”
那天,畢加索起得很早,他一反平日不修邊幅的習慣,穿戴整潔,儀容端肅,一直到跨進盧浮宮門前,幾乎不說一句話。
薩勒帶著他們走進展廳,邊走邊說,盧浮宮今天屬於畢加索,不對外開放。他問畢加索,想把作品掛在哪些大師的畫旁觀賞。畢加索首先點了蘇巴朗的名。蘇巴朗是西班牙17世紀的宗教畫大師,他的畫盡管題材狹窄,但因嚴格寫實而表現的高超技巧,使畢加索在初學繪畫階段深受其影響。如今,他的畫與這位祖師爺的大作並肩而立,他的眼前掠過了幾個世紀的滾滾風雲,這風雲,掀起了他情感的浪潮,這浪潮濺濕了他迷蒙的眼簾。他的內心在說:
“大師,我今天是來參加考試的,看我的畫有沒有資格和前輩的放在一起。如果我的作品還不至於辱沒西班牙輝煌的繪畫史和偉大的先人,我就問心無愧了。”
畢加索又要求把自己的幾幅畫掛在德拉克洛瓦的《沙達那帕魯斯的死亡》、《阿希島的屠殺》及《阿爾及爾的婦女》三幅作品的旁邊。德拉克洛瓦是畢加索最為敬重的畫家之一。這位19世紀法國傑出的浪漫主義畫家,其作品色彩強烈,形象飽滿,富於音樂感和詩意美,他的名言“幻想是繪畫的主要品質”激勵了畢加索開創藝術革命。他又是一位立足現實、滿懷正氣的畫家。《希阿島的屠殺》取材於19世紀20年代希臘人民為反抗土耳其殖民統治而進行的獨立戰爭的一幕。這幅畫卻絲毫也沒有糅進幻想的成分,以曆史畫的形式把侵略者的殘暴和野蠻刻畫得入木三分。畫麵無論是色彩還是線條,均顯示出鮮明的主觀情愫和豪放的力度。學院派畫家格羅當時看了,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喊道:“這簡直是繪畫的屠殺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一問世,人們即將之與《希阿島的屠殺》相提並論,認為都是用那個時代最先鋒的手法表現了人類已經發生的共同的悲劇,都“具有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