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曾穎 王芳
摘要:新二元經濟結構是當前我國的重要國情,主要表現在工業部分發展程度高而農業部門發展程度低。新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為了改變此現狀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實現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生產規模擴展,促進工業資本的增加,並通過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
關鍵詞:新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01
在新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雖然近幾年通過穩定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業體製改革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農村不夠繁榮、農業不夠發達和農民不夠富裕,造成這些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農民收入偏低。如何實現農民收入的提高不僅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建立,還關係到我國的社會穩定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此,要想徹底解決新二元經濟結構下“三農”問題,就必須實現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隻有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繁榮昌盛。
一、新二元經濟結構下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分析
1.農村的人力資本明顯不足
為了促進農村勞動力更好的轉移,就需要農村具備充足的人力資本存量和良好的人力資本結構,而政府作為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決定性因素,必須加強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和教育資本投資,實現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和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由於受到我國經濟水平的限製,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不足,使我國農村的人力資本存量有限。此外,資金投入的長期不足導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率下降和勞動力素質下降,讓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獲得的收入偏低,難以形成穩定的就業選擇。另外,國家投入到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原因是部分鄉鎮政府將教育經費進行挪用,減少了可用教育經費的數量。
2.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
農村勞動力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往往在城鄉之間進行往返,由於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逐漸發展為工業生產的主體,使大多數農民工產生了在城市留下的想法,對城市生活十分渴望。但是,受到新二元經濟結構和城市化進程滯後的影響,許多農民工最後被迫返回自己的家鄉,因為農民工在城市進行生活時難以得到公平的對待和福利保障,一旦失去自己的工作,就難以在城市生活下去。隻有加快城市化的進程才能有效地消除新二元經濟結構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但是當期的城市化進程不能過分的追求速度,要進行合理的規劃。
3.社會的保障力度不足
農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進行打工時,難以受到充分的社會保障,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與企業保障的矛盾、社會保障層麵與各方勢力的矛盾和勞動積極性與保障水平的矛盾。此外,企業刻意逃避自身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義務,采取各種理由推卸自身義務,比如用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大,不為農民工建立保險賬戶,將風險轉移到農民工自己身上,導致農民工難以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