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鞅入秦(1 / 2)

秦是在周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建國以前還處在羌戎的包圍之中,著遊牧生活,政治、經濟、文化還十落後。後來,秦日益接受華夏的禮樂文化逐漸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時候,秦的鄰魏國最先強大起來,魏文侯最早行變法,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魏國的實力迅速強大,並且派吳起領攻取秦的西河之地。同時,魏國也處秦東進中原的咽喉之地上,是秦國東中原的最大威脅。魏文侯死後,吳起奔楚,輔助楚悼王實行變法,秦國的南鄰也更加強盛了。東來的壓力和南來的衝擊傳到關中,使秦國貴族中尚能以社稷為重的成員不勝憂慮,他們終於認識到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秦國的苟安勢必導致束手待斃,於是發動兵變,迎立流亡在魏的公子連回國即位。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即位決意繼承其祖先秦穆公和其父秦獻公的遺誌,銳意改革,於是頒發求賢改革詔書,通令全國,廣招奇才,表示自己要發憤圖強,做一個開疆拓土的國君。秦孝公還鄭重宣布: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隻要能獻出奇計良策使秦國富強,就封他做大官,賞他大片土地。在這種形勢下,“改革鬥士”商鞅入秦了。

商鞅(約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政治家,姓公孫,衛國貴族,又稱衛鞅或公孫鞅。他雖是衛國國君的後代,但卻是姬妾所生的庶出公子,按照春秋時期的慣例,諸侯之子曰子,諸侯之孫曰公孫,故稱其為公孫鞅,他又生於衛國,又以國名衛稱呼他為衛鞅。後來,因幫助秦孝公變法有功,秦孝公把商、於之地分封給他,號為商君,顧又稱其為商鞅。商鞅雖貴為公子,但家道已經敗落,隻好流落他鄉,四處遊宦。他讀了很多書,很有學問,知識淵博,少好刑名之學,即法家思想,他演習法家創始人李悝的《法經》,而且在做魏國相國公叔痤的門客時,有機會接觸到吳起的作品,因此涉獵了不少兵家的著作。後來師從魯國人屍子、長盧學習雜家的理論,再加上他對社會和時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把握力,因此成為戰國時代的英雄。無論是誰,無論做什麼,曆史隻會把機會交給有準備的人,作為改革鬥士的商鞅也是如此。

年輕的公孫鞅看到衛國十分弱小,根本不是自己施展才幹的地方,就跑到魏國,做了魏國國相公叔痤的門客。公叔痤很快就發現公孫鞅是個人才,就想把他推薦給魏王。有一次,公叔痤病了,魏惠王親自來探問病情。公叔痤乘機對魏惠王說:“我的門客公孫鞅雖然年紀不大,但才能出眾。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大王可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魏惠王聽了,沒有作聲。公叔痤知道魏王不肯重用公孫鞅,於是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不願任用公孫鞅,那您就把他殺了,千萬別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否則後患無窮呀!”魏王一口答應下來,然後就起身回宮了。魏惠王一走,公叔痤立刻派人找來商鞅,告訴他說:“今天我向大王推舉你,不過我看大王並沒有任用你的意思。於是,我讓大王把你殺掉,大王答應了。你得馬上離開魏國。”商鞅笑著說:“大王既然不聽您的話重用我,又怎麼會聽您的話殺我呢?”於是,他哪兒都沒有去。果然不出商鞅所料,魏惠王離開後,對左右說:“公叔痤真是病糊塗了,一會兒讓我把國家大事都托付給公孫鞅,一會兒又讓我殺了他。這不是荒唐透頂嗎?”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通令全國,廣招奇才,表示自己要發憤圖強,做一個開疆拓土的國君。秦孝公還鄭重宣布: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隻要能獻出奇計良策使秦國富強,就封他做大官,賞他大片土地。此時,公叔痤已經病死,商鞅知道魏惠王肯定不會重用自己,又聽說秦孝公招納賢才,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那他是怎樣得到秦孝公的重用的呢?秦孝公為什麼會任用他變法呢?商鞅第一次見到秦孝公時,向他大講堯舜禹的仁義,要求秦孝公學習他們,行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聽不進去,直打瞌睡。第二次,商鞅把第一次的話重複了一遍。秦孝公不耐煩了,生氣地對商鞅說:“你怎麼如此迂腐?我怎麼能重用你啊?”商鞅請求第三次見秦孝公,這次以富國圖霸之術遊說他。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起來,必須注重農業;要強大,必須獎勵將士;要把國家治理好,必須有賞有罰。有了重賞,老百姓就能夠拚命;有了重罰,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賞有罰,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一連和商鞅談了好幾天,並決定重用商鞅,變法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