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商鞅的“富國之術”最終要落實到強兵上。興農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富國的目的是為了強兵,農是戰的基礎,戰是農的目標。在經濟上,商鞅學派是重農主義,在政治上,商鞅學派是軍國主義。商鞅學派指出:“民之外事莫難於戰,民之內事莫苦於農。故為國者,邊利盡歸於兵,市利盡歸於農。邊利盡歸於兵者強,市利盡歸於農者富。故出戰而強,入修而富者王也。”即對內興農以致富,對外用兵以致強,內富外強則成帝王之業。但同時指出:“國強而不戰,毒輸於內,禮樂虱官生,必削;國遂戰,毒輸於外,國無禮樂虱官,必強。”這實際上是在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獲得經濟上富強以後,大力鼓吹對外戰爭的一種軍國主義的觀點,這實際上是一條敵視人民、敵視文官政治的軍國主義路線。商鞅學派通過“壹賞、壹教和嚴酷的軍法懲治、家屬連坐,使人民都成為凶殘的、狂熱的好戰分子,使秦成為虎狼之國,這與戰國後期諸侯國之間越來越多的戰爭形勢有關。商鞅作為一名軍事家,首先強調的是用兵必先“立本”:“凡用兵,勝有三等:一是建立法度,二是在此法度下養成重視農戰的風俗,三是儲備戰略物資。”商鞅善於在軍事上利用矛盾,謹慎地觀察戰局,知己知彼,捕捉我強敵弱的有利戰機。他說:“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勝而不驕者,術明也;敗而不怨者,知有所失也。”主張用兵要勝不驕敗不餒,善於運用高明的戰術戰勝敵人,也要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以利再戰。同時主張追兵有節,以免誤中敵人的埋伏,反對孤軍深入,主張有禮有節,有勞有逸的用兵之道。隨著戰國時期修築城牆作為防禦工事的技術的提高,攻城、守城也成為一門軍事戰術,在這方麵,商鞅也表現出獨到見解,他認為:圍攻敵城時,掌管工事的國司空要測算敵城的厚度,指揮軍隊的國尉要劃定各隊士兵攻打的地段,並限期攻克;穿透敵城後,就塞以雜柴焚燒。敢死隊的戰士,每隊十八人,其後有中軍士卒跟隨,敢死隊的組成,全用自願申請的人,如果人數不夠,就用希望晉級的軍官補充。指揮官和監軍在築起的高台上瞭望,以先攻入敵城者為首功。守城時,要依靠城內人民誓死保衛家園的心理,在城沒有被攻破時,要依靠人民的“死力”同敵兵作戰,如果城被攻破時,則敵疲我逸,就以人民的“逸力”,同疲憊的敵兵進行作戰。守城的軍隊要組成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壯男之軍要嚴陣以拒敵,壯女之軍要修築工事,設置陷阱,堅壁清野。老弱之軍要看管牧畜,收集糧草,供給軍需。要嚴格規定三軍不得相互往來,以免男人憐惜女人,壯者憐惜弱者,致使鬥誌渙散。這是一種人民戰爭的思想。商鞅的這些軍事思想被後來的無數軍事家所運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