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考察,王安石發現鄞縣並不缺水,隻是沒有儲水設施,雨過之後,立刻歸入大海了。王安石決定由縣政府出麵組織大家興修水利,修建儲水、引水設施,同時疏浚河道,以利雨多時排水。說幹就幹,王安石到鄞縣第二年是個豐收年,秋收之後,他開始組織農民動工興修水利。他首先走遍全縣,做實地調查,為各處水利建設做出規劃。王安石此行曆時一個多月,行程一千多裏。風餐露宿,夜以繼日,不辭辛勞。可以說,知縣中像他這樣以百姓之心為心,汲汲求治的並不多,能像他這樣吃苦的更少。
這一年,在他的主持下,全縣修了大小水利設施二十一處,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在後來發揮了很多作用。這年冬天,王安石在《上杜學士言開河書》中,提出了反對官吏因循苟且、提倡為民興利的思想,這正是以後變法中的基本指導思想。
青苗法預演。在第二年春天,王安石開始了一項意義重大的試驗。麵對農民豐年勉強糊口,災年顆粒無收,還要向富家大戶借高利貸,深受剝削的現實,王安石突發奇想:與其每年任由大戶用高利貸盤剝百姓,何不如官府把糧食借貸給百姓,利息大大降低。這樣,老百姓就從高利貸的桎梏中逃離了。而官府有了收益,推行這件事的動力也就有了,官倉中放了幾年的糧食也能夠得到周轉,豈不是一舉三得!
於是,他派人在各鄉貼出告示,宣布家中缺糧的百姓可以到縣上來借糧吃,秋天收獲了再還,利息是兩成。
布告貼出後,立即轟動了鄉裏。由於王安石在興修水利時樹立了威信,百姓積極響應,縣城近郊的許多農民拿著口袋來到官倉要求借米,王安石親自在官倉指揮發放。他要求每年以村為單位,統一借貸,統一償還,以便於操作。前來借貸的農民很快由近郊發展到遠鄉,通往縣城的路上到處是背著口袋興高采烈的農民。到了這一年的秋天,許多農民不用官府催促,自發地前來歸還糧食。還糧路上,人們絡繹不絕。
興辦學校。王安石十分重視地方教育,從儒家觀點來看,教育是教化人向善的重要手段,是官府的重要責任。他到任的第二年,就撥款修複了校舍,請地方名儒擔任老師,從各鄉選人入學。
王安石重視教育,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在於培養人才。他認為,對於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人才是第一位的。在鄞縣,他深感人才的匱乏,縣裏真正讀得懂書,做得了事的人實在太少了。王安石做什麼事,都隻能自己一個人籌劃,連個好的師爺也找不到。興辦學校以培養人才,為治國思想的中心。在十多年後的那封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萬言書》中,他係統闡述了自己的興學思想。應該說,這些思想,主要是在鄞縣發源的。
(三)舒州通判
俗話說三十而立。1050年,王安石正好30歲。這一年,他從鄞縣解官回家探親之後,被任命為舒州通判。舒州即今天的安徽潛山。宋時的安徽,是個山高路狹的偏僻地方,山深林密,人煙稀少,文化落後,到了這裏,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通判一職雖然地位較高,然而在地方上畢竟是副職,工作比較清閑,也沒有什麼挑戰性。從內心來說,他還是向往當初任知縣時忙得廢寢忘食的那段時間。而現在,他每天用半天時間就處理完了公事,剩下的時間大多就用來讀書,然而讀到疑難處,卻無人可以商榷探討,真是一大憾事!
王安石掌握著全州官員的監察大權,地方事務也有權幹預。如果他做一些暗示,那些削尖了腦袋想往上爬的官吏,還有地方因各種事務須向官府說話的人會立刻送來大筆銀錢。事實上,他到任後,豐南縣的知縣陳聖因任滿考核,就曾拜訪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