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改革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宋祁、包拯、富弼、歐陽修等人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王安石也是這其中的一員。他認真準備了一個月,寫了一篇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在這封著名的奏折裏,王安石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北宋社會所麵臨的危機:國家窮苦,財力不足;外敵環伺,意圖吞並;人心苟且,缺乏人才。他指出,現在雖然天下表麵太平,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如果不徹底改革,那麼大宋滅亡不會太久。
王安石總結了北宋政治的種種弊端:最主要的弊端是缺乏人才。王安石說,現在一路之間,能夠準確貫徹朝廷旨意,以百姓生活為念的官員很少,相反,沒有才能、苟且鑽營、貪婪卑鄙的官吏數不勝數。朝廷的旨意往往用意良好,然而,在職的官員不但不能用之以惠澤百姓,反而借此為幌子,騷擾百姓。沒有人才,是因為沒有培養、管理、選拔、任用人才的正確方法。
接下來,王安石就從培養、管理、選拔、任用這四個方麵做了具體的闡述:
首先,在教育方麵,現在的州縣雖然都設有學校,但徒有虛名而已。天下讀書人讀的隻是五經,對於各種專門的學問,比如理財、斷獄,沒有人關心。老師們所教的,隻是分章斷句,應付考試。應付考試的文章,需要人成天死記硬背,用盡精力去學雕蟲小技,別的方麵就沒有精力關心。這樣的人,雖然考中了,可是到實際工作中,卻什麼也不會做。古代先王之時,讀書人所學的是文武之道。讀書人學習各方麵的技能,可以做各方麵的工作。有的專門學刑法,有的專門學軍事,有的專門學禮治。任何一種專業都需要多年苦學苦思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上古之時,人才輩出。
其次,在管理方麵,現在官員的俸祿都很微薄,如果不貪汙,日子就要過得很清貧。道德水平在中人以上的,雖然貧困但仍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下的,雖然富裕,也仍然想貪汙。隻有中人,窮則是小人,富則為君子。總計天下士人,中人占十分之九。 以現在微薄的俸祿,要想使大部分官員清正廉潔,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官大的人,往往互相賄賂,謀求財產,背上貪汙的罪名;官小的,做買賣,欺上瞞下,克扣百姓,無所不為。這樣,人就沒有了廉恥,社會就沒有了脊梁,社會風氣如何能正!
第三,現在選拔人才,隻以文辭為標準,這樣太片麵了。不肖之徒,如果記憶力好,就可以高中而取得高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不願意老死於章句,就隻能一輩子不為人所知。現在,朝廷上有許多不肖之人得了高位,因此就拉攏狐朋狗友霸占朝廷,所以朝廷上少正人君子。四方官吏,為這些人所任命,品質還能好到哪裏去?
第四,選拔人才的方法既已錯誤,任用人才的方式更是荒謬。不論人的特長、誌向,任意選派,好像每個人都是全能的。既能管理財政,又能治獄,又能掌管禮儀。以一人之身,而具百官的才能,怎麼可能呢?地方官到了一個地方,剛剛做幾個月,新的任命就下來了。有能力的人,能力沒有施展;沒有能力的人,低能得以掩蓋。
分析了這四方麵的弊端之後,王安石又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首先,在科舉時,不能光考核五經,還要考核各方麵才能,培養專才。其次,在管理上,要高薪養廉。再次,在選拔上,要以公論為主。最後,在任用上,用人不能專憑資曆,更要看本人特長,而且還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機製。
還應提出來的是,王安石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理財主張。雖然這些觀點不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但這些觀點已顯露出王安石日後經濟改革的端倪。
寫成了這篇文章,王安石也十分興奮。他把它按程序報送給皇帝,期待著皇帝的反應。然而,仁宗皇帝可不是一個奮發有為之君。此人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性格仁柔懦弱,為國行政隻求安靜為上,隻要天下能保證表麵上的安定太平,就諸事大吉。他才沒有信心和興趣去給北宋社會動手術呢!
王安石等了幾個月,也沒見皇帝的回複。然而,很多的中下層官員和文人對王安石的這篇上書讚賞有加。王安石在北宋政治界的影響,是進一步增大了。